沧县南堤村的盐碱地边,袁振强蹲在矮玉米旁扒拉叶片。
玉米秆齐腰高,连鸡都能啄到穗子,村里人曾笑这是“喂鸡的庄稼”。
,这被嫌弃的“鸡跳脚”玉米,磨出的面能卖普通玉米十倍价。故事得从五年前说起,袁振强在五保户家的土坯房梁上,发现了挂着的老玉米棒。三间破土房,西屋梁上的高粱玉米,成了他守护老种子的起点。
“那老两口没留钱,留了一屋子种子,这是咱种地人的根啊。”可合作社刚说要种“鸡跳脚”,就炸开了锅:亩产才400斤,咋跟亩产千斤的杂交种比?有人掰着指头算:普通玉米一吨卖两千,这老品种得论斤卖,能赚钱?
袁振强偏不信邪,带着人在3000亩盐碱地试种——新品种在这打蔫,老玉米却扎根了。“你看这秆,矮墩墩的抗风,叶子厚嘟嘟的耐旱,老辈人留下的东西,经得住考验。”磨出的玉米面熬粥,满屋子飘香,城里人尝了说:“跟小时候奶奶熬的一个味儿。
”20元一斤的价格摆上货架,比普通玉米贵五倍,却成了回头客的“抢手货”。
可争议也跟着来:老品种产量低,靠情怀能撑多久?万一市场变了咋办?
有村民嘀咕:“现在卖得好,万一没人买了,这地可就白瞎了。
”农业专家却看到另一笔账:老种子带着耐盐碱基因,万一哪天新品种抗不住,这就是救命种。“基因库要是单一了,就像人只有一条腿走路,不稳当。”合作社的展室里,44种老种子装在玻璃瓶里,标签上的名字带着土气:“花三白”甜瓜、“黑帽白”高粱。
袁振强常说:“老种子不是古董,得种到地里才算活过。”这几年他们建了加工厂,玉米碴做成速食粥,盐碱地长出的老玉米,成了礼盒里的“土宝贝”。但难的是找种子,有些老品种就剩几穗,得像护眼珠子似的留种。
“有回在山沟沟里碰到个老汉,揣着半兜老豆子,说啥都不卖,最后拿两袋化肥才换回来。
”有人觉得他傻:放着高产种子不种,偏跟老掉牙的东西较劲。可他心里明镜似的:村里的盐碱地曾撂荒,是老玉米让荒滩冒了绿,还让乡亲们腰包鼓了。“去年亩产400斤,卖了20万,比种普通玉米多挣三倍,这账乡亲们现在会算了。
”但他也发愁:年轻人不愿留种子,老辈人走一个,可能就丢一个品种。
“上次去县里开会,有个村的老甜瓜种绝了,多可惜啊。”我个人认为,老种子就像土地的记忆,记着咱祖辈咋在穷地里刨食,记着啥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鸡跳脚”进了国家名录,成了绿色食品,可全国还有多少老品种等着被看见?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如今播下的种子,有多少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守住这些老种子,难在当下,却功在长远——谁能保证,明天不会需要这些“过时”的宝贝?就像南堤村的盐碱地,曾经被嫌弃的老玉米,如今成了护土保种的“功臣”。
市场喜欢新花样,可土地需要老根脉,这中间的账,得慢慢算。末了,袁振强蹲在地头,捻着玉米粒说:“等咱孙子辈种地时,要是连老玉米啥味都不知道,那才可惜呢。
”这话听着土,却让人心里发沉——有些东西丢了,就真找不回来了。守住老种子,就是守住土地的根脉,守住咱种地人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