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李沆(音hang 947-1004年),字太初,洛州肥乡(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北宋名相。他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一)受赏识于两朝皇帝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进士及第。宋太宗朝时先后任监丞、潭州通判、著作郎等,累官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太子赵恒的老师)。宋真宗赵恒继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丞相)。
李沆最初是因为文才和学识进入皇帝视野的,最终却是因品行和操守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李沆性格直爽诚信,不追名逐利,言谈严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为任何人徇私办事。绰号”无口匏“最能说明他的性格。
李沆常接待宾客时常常沉默寡言。大臣马亮与李沆同年出生,又与他的弟弟李维交好,某天马亮请李维转话给李沆,说众人给他取了个无口匏的绰号。匏瓜是一种葫芦,无口匏意即不开口的人。李沆听后笑笑说道,我早知道他们这样叫我哟。现在政通人和,我已把外交内政各方面的事情都考虑遍了,与知名人士谈论时,他们不能启发我有新的思考。和新入仕之人交谈,我担心他们自我吹嘘,以求得到宠爱嘉奖。如果违背自己的性格去广泛交往,以求有响亮的声誉,我是不愿意这么干的。你替我感谢马亮的关心。
张齐贤(942--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市曹县西北)人,出身于贫寒家庭,早年以布衣之身拦驾献十策于宋太祖,得到宋太祖的赏识。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受到宋太宗的重视。内政外交方面他都有所建树,累官成为李沆的同僚,两人分别为左右丞相。真格是大意失荆州哟,后来开朝会时因酒醉失礼惹怒皇帝被免职。大家诙谐地说,李丞相太清醒了,言谈举止都十分小心谨慎,为人处事无懈可击。而张丞相呢?常常都是醉惺惺的,不晓得什么时候该盯遭头,啷个不遭嘛?史料表述“李相太醒,张相太醉。”真格是言简意赅,令人警省。
(二)议论政事直言不讳
宋真宗和李沆虽然有君臣之分,但也一直有着亲密的师生关系。李沆对宋真宗从来都是直言不讳,甚至敢于拒绝执行他的诏令。驸马都尉石保吉希望得到一个“使相”的头衔。石保吉大有来头,是开国功臣石守信的儿子、宋太宗的女婿,凭这样的家世,宋真宗认为可以给他,于是给李沆说了这事。李沆认定无功不受禄的原则,“使相”虽是一个虚头衔,也明确表示不同意。以后宋真宗多次提起这事,李沆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硬是没办成。直到李沆去世后,石保吉才获授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宋神宗想加封刘氏(即章献皇太后刘蛾)为贵妃,由于刘氏的出身低微,李沆从传统礼法考虑,明确加以拒绝,当着使者的面,烧掉其送到府上来的诏书,还说你可以直接告诉陛下,臣李沆认为不行。
当时除在朝廷上议事外,大臣们可以单独向皇帝上奏,称为密奏。真宗没搞懂李沆为啥从来没有过密奏。李沆回答说,皇上信任我,委任我担任要职。公事就公开说明自己的意见,用不着用密奏来讲。臣认为密奏的方法不好,不是说坏话就是在谄媚,不能明知是错还要去做。
(三)慧眼识人宽以待人
丁谓字谓之,是北宋的大臣和文学家,他心术不正,为人处事十分狡黠,后以“五鬼”之一而闻名。丁谓和寇准很好。冠准多次以丁谓才能过人向李沆推荐,李沆却始终不重用丁谓。寇准因此询问过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那一套作法,可以让他居高位吗?寇准说,你也不能一直让他屈居于人下啊。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的时候,想想我说的话吧。时过境迁,长话短说,寇准后来被丁谓无情的排挤打压,才信服李沆有先见之明。
某天,李沆府中有位欠人家钱的仆人突然逃走了。那人有个聪慧美丽的女儿,快十岁了,自己用纸写了一张告示系在腰带上,说愿意把自己卖到宅子里去偿还债务。李沆非常同情她,替她家把债还了,专门对夫人说,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哺养她教育她,等到她长大后,给她找一个夫婿出嫁。到时请夫人去主持她的婚礼。夫人照李沆的安排办了,以后为她找到一个好夫婿。多年后她的双亲回来,刻骨铭心地感激李沆。李沆病重时,夫妇二人起早贪黑尽心侍奉。李沆去世后,二人为他居丧三年。
李沆当丞相的时候,有天骑马上街,突然被一位书生挡住,献上一分书状。李沆客气地说,我回家后仔细看。殊不知书生大骂起来,骂他能力差,不能康济天下,又不引咎辞职.....随行人员都看不下去了,准备将他送衙门。李沆客客气气地说,我多次请求辞职,无奈皇上都不批准,我不可能丢下工作不管吧?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样子。
曾有人密奏皇上,指责李沆的过失,请求将其罢免,宋真宗很不高兴,说要狠狠教训一下这些人。李沆说,朝廷要广开言路,言之有理的事加以表彰奖赏,如果不妥留中处理就可以了,用不着去计较。有能力的人上是件好事。宋真宗感叹道,您真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啊。
补语: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沆也有他的短处。李沆的施政方略不在于除旧布新,而在于简政少变。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宋代初年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因循守旧,不励精图治的局面。从宋朝的历史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我们要从全面的、历史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