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
一、破冰时刻:跨越七年磋商困局
历时七年的中欧投资协定(CAI)磋商在2020年完成文本谈判后陷入停滞,这场涉及全球两大经济体的规则博弈始终牵动国际经贸格局。
该协定旨在整合分散在26个欧盟成员国与中国间的双边投资规则,却在市场开放、技术转让等关键领域遭遇实质性分歧——布鲁塞尔要求中方扩大金融、医疗等服务业准入,北京则对欧盟在能源领域的保护主义措施持续关切。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始终影响着谈判进程。2021年欧盟以所谓人权议题为由发起制裁,中方随即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导致双方立法机构交流渠道冻结。
这种僵局在2023年进一步加剧,欧洲议会出台条款限制受制裁议员参与对华事务。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3月,欧洲议会主动解除交流禁令,为双方全面恢复高层对话铺平道路。
直到5月6日,中欧同步宣布全面取消交往限制,立法机构高层互访机制正式重启。
二、规则融合:产业实践引领制度创新
随着2025年5月双方正式取消交往限制,CAI重启迎来实质性突破。
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匈牙利超级工厂与宝马沈阳电动研发中心形成技术共振,这种产业链深度嵌套正在重塑行业标准。
医疗健康产业则呈现双向渗透态势:美敦力上海全球创新中心与微创医疗收购德国心脏瓣膜企业,构建起高端医疗器械的互信体系。
金融开放进程呈现加速度态势。中国取消外资保险合资限制后,安联集团已实现全资运营;欧洲投行界对参与中国国债期货市场的期待,或将推动资本账户开放进入新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中欧在医药审批互认机制、跨境医疗数据流动等领域的制度性突破,为技术转让条款谈判提供了现实参照。
三、碳定价博弈:绿色经济新边疆
全球碳中和进程为中欧规则对接开辟新战场。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预计在2026年全面实施,中国钢铁、铝业面临每年80亿欧元的潜在成本压力。
但双方碳市场互联已现曙光: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欧洲的组件,其生产过程的减排量可能折算为欧盟碳配额,这种互认机制将重构全球绿色贸易规则。
技术标准输出成为隐形战场。金风科技在葡萄牙运营的智慧风电场,正推广中国特色的智能运维体系;隆基绿能荷兰实验室则致力于输出自主硅片尺寸标准。
这种"技术换市场"策略使碳市场合作超越单纯配额交易,演变为新能源话语权之争。
四、破局之道:超越零和博弈
当前中欧互动已从制裁周期转向规则建构期,CAI谈判的核心在于构建价值7000亿欧元投资的制度保障。这需要平衡欧盟对国企补贴的关切与中国对技术主权的坚守。
当德国化工企业使用中国绿电生产零碳塑料,中国新能源车通过匈牙利基地获得"欧洲制造"认证时,曾经对立的条款将在实践中找到平衡点。
2025年或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分水岭。
从布鲁塞尔到北京,决策者逐渐意识到:这场持续十二年的投资协定博弈,终将在产业融合中实现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