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有位网友说道:“本处室干活的主力就剩一个年轻公务员和一位借调干部了,还有几位老油条不添乱就谢天谢地了。借调干部清退后,接下去怎么干活啊?”
还别说,过去就有这样的单位,由于借调人员过多,而且几乎承担了单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以至于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有一年单位着手清退借调人员,结果不到一个多月,一些部门工作就出现问题了,最后又只得再次借调。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清理借调人员应是立竿见影的,特别是针对县级及以下基层工作人员的借调,基本上得到了清理。即使现在还有,也应该是极少和极其特殊的。
不过,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面向地市级及以上单位人员的借调。
一位地市级部门单位的人事负责人说:“现在不能向基层借调人员之后,地市级部门单位开始承担人员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同级强势部门的借调;另一方面是省级以上部门的借调。过去这些部门借调人员,还可以向基层转嫁,现在就不行了,得从地市级部门直接抽人了。”
特别是面向基层单位借调的人员被纷纷清退之后,一些上级部门出现了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于是,地市级部门单位人员成了上级部门借调的对象。原来地市级部门单位还可以从基层借人,要么直接支持给上级部门,要么充实自身单位力量,即便是借调也没有感到人员不足。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上级部门对借调人员的要求还比较高,往往还是将单位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借调走了,以至于影响到一些部门的正常运转了。
对此,有不少基层干部建议,应该彻底取消各级借调人员的做法,各级各部门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机构职责和编制管理等规定依法办事。如果因事缺人,就增加编制,如果没事可做,就取消编制。
因为,只要有“借调”现象存在,不只是白白占用基层的工作人员,而且还是拿基层的人员,再给基层增加负担,增加形式主义。因为增加了人员,肯定就要增加活儿。
当下,之所以还存在借调人员的现象,除了机构编制管理方面还不够科学之外,大抵还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部门存在人员“躺平”现象。也就是说,并不是缺编制缺人员,而是有的干部不想干事、不能干事,就如同上面所说的“老油条”,不添乱就谢天谢地了。
二是有的部门存在“扩权”冲动。依法定职权办事,依“三定”职责办事,应是各个部门开展服务管理的边界。可是有的部门管得太多、太宽、太细,使得主责主业不聚焦,本部门的职能重点不够突出,从而导致同样一件事情,涉及到不少部门都在管,好像是大家都能管,却又常常没人管。
三是有的部门存在“内卷”现象。明明简单的工作,非要搞得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有结果就可以了,非要去折腾过程;明明有常态化制度化流程,非要去搞什么“中心”。
有了这些因素,当然人员就少了,能干活的人员更少了,所以就得借调人员了。
因此,清理借调人员,还得做到上下一视同仁,真正从机构职能和编制管理进行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