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小店,是创业者梦想的孵化器,也是经济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细胞"。当创业者把所有热爱注入这个小小的空间,小店也开始与国家和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青春不打烊》,和您一起推开小店的门,去感受中外创业者"不打烊"的小店和青春。
位于吉林省通化市的龙兴里文旅街区,是一条通过复原20世纪30年代关东商埠建筑群、重现当时历史风貌的街道。在这条街上,一家古色古香的小店里,店铺主理人正用手中的刻刀,赋予一块块不会"说话"的松花石以鲜活的生命力,让这门古老的雕刻技艺焕发新辉。
"雕石成金"让古韵焕发新辉
走在龙兴里文旅街区,一家店铺木质古朴的匾额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店铺的主理人——松花石青年雕刻师武春阳。
武春阳告诉记者:"松花石雕刻我属于半路出家了。2017年读完研究生回通化的时候接触到松花石雕刻,那时,这门技艺已经逐渐式微了,很少有人关注它背后的人文环境,反馈到雕刻技术和雕刻艺术上,就昙花一现了。"
松花石,因质地坚硬如玉、色彩艳丽柔润而得名。它产自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历史上,松花石制成的砚台曾被视为国宝,它们以天然原石做底,石质细腻,发墨如油,至今仍有许多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工作室里展示的松花石砚台
通过对松花石历史文化和雕刻技艺进行深入研究后,武春阳决定复刻这些经典,让更多人领略其艺术魅力。于是,他在龙兴里街区开设了一间店厂合一的工作室。在这里,他不仅现场演示雕刻过程,还通过展陈向中外游客介绍松花石的历史文化。展示柜中整齐摆放着武春阳精心雕琢的作品,如"兽首杯"、"一鸣惊人"等,惟妙惟肖,工艺精湛,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武春阳说:"松花石去溯源的话,就会发现它是基于宫廷书房文化。大雅的东西和工艺美术的东西碰到一起的时候其实就是不对路了。这东西怎么能做得更市场化、通俗化,又不丢失原来的审美趣味?我们想了很多方法。"
武春阳认为,要让松花石砚告别机器雕刻的流水作业,必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情绪价值,做到"一石一品",让每一件作品都承载雕刻者的情感与温度。
"我们拿到这块石头,真正的目的不在于石头本身,而是石头背后的情绪价值反馈给我们内心的感受。我拿到这个东西仿佛就看到那个阶段的我自己,和我自己对话,其实这是一个独处的过程。书房文化的核心就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每个人一样。"
各式各样的松花石制品
松花石砚的制作需要经过采料、选材、设计、下料、雕刻等数十道工序,其中雕刻是核心。在武春阳的手中,一块块石料变成了一方方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砚台。然而,面对松花石雕刻行业的重振,武春阳深知,仅靠他一人远远不够,还需要吸引更多有天赋和意愿的人加入其中。
"我现在在溯源,就是寻找松花石最本质的或者说最原始的状态。首先是手工去复刻。一个工坊是不够的,这种‘一石一品’需要100家、1000家。从哪去寻找这些有造型基础的人呢?第一个肯定是从高校,本身他是经过高考下来的,有一定的造型基础,再把这些理论融合进去。第二步比如说就业,从这一块去扩充雕刻的人数。第三个阶段,可能进行一些社会性的培训。"
武春阳在工作台上雕刻松花石
2007年,松花砚雕刻技术被列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松花石产业已不局限于制作砚台,而是向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将其作为旅游伴手礼。但武春阳认为,松花石雕刻艺术要迎来更大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和艺术底蕴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与创新表达,是他和同伴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我自己本身是一个中国人,我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我展现出来我自己对于中国的理解,对于环境的理解,如果我把这种东西散播给更多的人,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去做这个事的时候,我相信展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多元的,散射出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最迷人的在这儿。"
总台记者|苑竞玮
签审|李琳
监制|蔡耀远
鸣谢|通化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