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1995年夏天,19岁的湖南青年王遵明踏上上海码头时,如一粒被潮水卷来的沙砾,平凡无奇。时任“三航砼3”轮机长唐家庆的一句话却让他生了根:“船上每一个零件都是‘命’,守好它们就是守好饭碗。”从跟着师傅检修船机设备开始,王遵明像锚爪抠进海底,在机油味与机器轰鸣中扎下根来。“我没啥大本事,就凡事都喜欢‘钉’着。”这份朴素的信念,成了他三十年职业生涯的“锚点”。
沉淀——把根埋进一线泥土
初到“三航砼3”船上,从小生活在湖南山村的王遵明,第一次见识了真正的“钢铁巨兽”。船舱里,柴油机的轰鸣震得耳膜发颤,液压管在昏暗的舱壁间交错盘绕,连甲板上的铁锈都泛着陌生的腥气。他站在船边,望着黄浦江的浊浪拍打船身,手心沁出一层汗——这里的一切,与他熟悉的稻田和山涧截然不同。
刚接触混凝土搅拌机时,王遵明连阀门和压力表的区别都分不清。师傅让他记录设备运行数据,他握着笔的手微微发抖,生怕写错一个小数点。一天下午,王遵明蹲在机舱里,正反复捣鼓着师傅给他练手的几个阀门,掌心被扳手磨出血泡。“手要稳!这铁家伙比牛犊子还倔,你软它就横!你还有的学啊!”师傅踢了踢他发颤的膝盖,严厉地说道。
往后的日子里,王遵明似被打了鸡血一般,几乎活成了机器的影子。白天蹲在机器旁一边记录工作数据,一边翻阅手册,晚上就打着手电不断“折腾”零部件。夜里值班,他抱着一壶凉水蹲在轰响的机舱角落,耳朵渐渐能分辨出不同声响——像老家稻田里的风声,这台机器“咳嗽”是轴承缺油,那台“喘粗气”是水泵淤了泥。王遵明兴奋地享受着机舱里的嘈杂声,他的执着终于有了些许成效。
2005年,“三航砼3”负责长兴岛振华港机建设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当时正值台风季,涌浪较大,王遵明反复在甲板和机舱来回巡视,生怕设备受影响罢工。果然,在进入机舱后,他突然听见主机发出“咯噔”一声,像老人崴了脚。他二话不说就钻进烫手的机器堆,指尖触到某根管子的颤动不对劲——比平日快了半拍。汗珠砸在铁板上滋滋响,他咬着牙换了密封圈,直到机器重新哼起均匀的呼噜才终于松了口气。师傅扔来半块烤红薯,又惊又喜道:“你小子耳朵长进铁里了?!”
这一年,“三航砼3”创下了一个月浇筑6000方混凝土的新纪录!王遵明望着浇筑方量满意地点了点头,回想起这十年来的轮机生活,他早已把自己的根扎在了这里,这里就像是他的第二个家。
坚守——风浪再大绝不松劲
2011年,正当公司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人才时,王遵明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远赴海外项目,这一去,就是9年。
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此时,王遵明已然成为“三航桩10”上的“大管家”轮机长,他猫腰蹲在冷却水泵做例行检查时,听到了一阵不寻常的响动。
“不对劲。”他抹了把糊住眼睛的汗,抄起扳手就开始拆解泵体,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传动轴和轴承已无法紧配。“轴承和轴的间隙都能塞进硬币了。”他眉头拧成死结。身后的机工小王翻遍备件库,只翻出几根布满锈迹的旧轴:“师傅,这轴比标准细了两毫米,厂里新货过来最快也得半个月……”
王遵明盯着舱壁上泛潮的施工进度表,抓起游标卡尺直奔仓库,“等不起了!咱们自己造!”他拿起几根旧的传动轴,电焊给直径加厚,再用车床加工,然后手搓打磨,最后测量误差。如此几道工序,王遵明带着几名机工循环了6遍,为的就是保证加工精度。捏着新磨成的传动轴,王遵明小心翼翼地量了三遍,“公差只有0.03毫米,都快赶上厂家了。”小王的声音难掩激动,“师傅,咱成了!”安装时,王遵明盯着轴套缓缓咬合,直到严丝合缝的“咔嗒”声响起,才缓缓松了口气。
海外项目施工不仅面临环境复杂、语言不通等困境,甚至零部件的申请流程都要数十天,无法满足紧凑的工期需要。而王遵明却在这样的压力下,坚守了9年。海风掠过生锈的锚链,他摸了摸轴体上的锻痕。9年前师傅的话忽然在耳边响起:“船锚扎多深,人就能立多稳。”
承重——扛起技术攻坚的铁索
2020年10月,王遵明应工作需要,结束了海外项目建设任务,回国后又接受了新的挑战——造船。
东海大桥因海域泥沙输送大环境的改变,其中205个桥墩区域冲刷严重,最深的冲刷坑接近20米,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大桥整体结构安全。
建设伊始,项目即明确了把袋装块石、混凝土抛填到桩基内部,进行修复的思路。然而,传统直溜筒抛石机效率低下,且无法在复杂水流中精准抛填,为此,王遵明带着团队扎进船厂。
为抗住9级风浪,他大胆采用方驳船体;为减少材料损耗,他优化斜向溜筒角度;为解决袋装混凝土强度不稳定问题,他首创“现制现抛”流水线。历时6个月技术攻关后,首艘斜向溜筒工艺试验船诞生了——“三航砼26”。然而,船舶试运行阶段,抛填效率仅达设计值的60%。
检查完整套系统,王遵明提出:“生产效率不达标有没有可能是动力不足?”“动力不足确实会导致出料速度降低。”“可是动力系统已经很成熟了。”团队成员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进一步深入检查后,发现主要问题就是在活塞式空压机上。
活塞式空压机虽能提供较大压力,但是不够稳定,长时间工作易导致供气不足,影响压缩效率。这时,王遵明突然说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采用压力较低但相对稳定的螺杆式空压机?这样就能满足连续运转的工作需求。”此话一出众人议论纷纷,担心螺杆式空压机会供压不足。“不试试怎么知道?而且我的经验告诉我,可以的!”王遵明看着众人,眼神极其坚定。
为此,王遵明直接住在了船厂,全程跟踪更换空压机的事。经过60多天的改良,螺杆式空压机与袋装混凝土打包系统终于完美契合,搅拌效率大幅提升,每小时可输出120立方米袋装混凝土!
最终,“三航砼26”累计在东海大桥抛填了21万立方混凝土,为跨海大桥筑牢“水下长城”。
延伸——人才锚链环环相扣
跟船机设备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的王遵明,比谁都清楚技术传承的重要性。2022年,他牵头成立“王遵明船舶轮机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推出“技术讲坛”“案例分析”“技能比武”三大平台,致力为公司培养一批船机设备骨干人才。
“第一次参加培训,王师傅拿着故障零件让我们轮流摸,说‘手上的感觉比图纸更实在’。”船员小何对此记忆犹新。他带徒弟有“三必须”标准:设备检修必须严格按照规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必须烂熟于心,故障分析必须写出三种解决方案。
但严厉的背后是深沉的期待。在一次浇筑中,徒弟小何发现混凝土输出量骤减,反泵三次仍无法疏通。王遵明赶到时,小何正对着压力表发愣。“别光看数字,上手敲一敲!”他扯下手套,带着小何从第三节管道开始敲击,最后锁定是泵车s阀故障。小何更换新的s阀时,王遵明就蹲旁边盯着,正当小何准备大力扭紧螺栓时,他立马假装咳嗽一声。小何立马反应来:“对对对!预留点间隙,热胀冷缩!”王遵明听后点了点头,表情依旧严肃,心里却很满意。
如今,王遵明培养的30余名技术骨干已独当一面,当初的小何也成了一名优秀的轮机长。从东海大桥到罗泾码头,从常规检修到抢险攻坚,处处可见他们攻坚的身影。“三航局船舶水手技能大赛三等奖”“中交集团职业技能竞赛船舶机工钳工组第一名”……一项又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师徒传承下来的经验与坚持。王遵明教会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那份“把小事做透,把难事做穿”的匠心。
现在的王遵明,每天清晨依然第一个钻进“三航砼26”的机舱。他弓着腰检查阀门的背影,像极了船锚沉入水中的弧线。海风中,似乎还能听见老轮机长的叮嘱:“把自己当锚,扎得深,才立得稳。”而在他守护过的每一寸海床下,那些沉默的混凝土块正如锚一般,托起一个向海而生的时代。(张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