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之味在街巷

▲乐山钵钵鸡 图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四大菜系中,鲁菜、粤菜、淮扬菜的历史都可追溯到2500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唯独川菜满打满算也不到120年,论资历,连另外三大菜系的孙子辈都够不上。然而,在2010年2月28日,成都却成为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亚洲城市,把济南、广州、扬州这些鲁菜、粤菜和淮扬菜的中心城市远远抛在身后,真让人没法说理。为何不过区区百年,川菜就能迅速崛起呢?其实,看成都川菜不如去乐山吃吃,这个距离成都169公里的地级市,就藏着上河帮川菜的大半秘密。

川菜由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三大流派组成,这是借用了船帮的说法。河指大河,也就是长江。四川多山而道路险阻,水路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上河指流经成都、乐山的岷江,在现代测绘技术进入中国之前,岷江的水量比金沙江大,被视为长江正源。上河帮川菜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成都,另一个就是乐山,都在岷江水道上。

苏稽跷脚牛肉


▲乐山翘脚牛肉  摄影:映像视觉  图虫创意

盐业兴盛的副产品是牛肉。古代食材中,牛羊肉高于猪肉,但出于对农业的保护,多个朝代都禁止宰杀耕牛,以农耕为主的南方牛肉很少。生产井盐需将盐卤从盐井中汲取出来,盐井深度普遍超过300米,无论是开挖盐井还是汲取盐卤,都需要用牛拉动盘车,类似普通水井的轱辘。这种役牛数量众多,每年要淘汰数以千计的老牛、病牛。在苏稽镇的杨湾有个二十多户的村落,每户都以屠牛为业,附近有条峨眉河,冬春河道两侧常被牛的草肚和杂碎堵塞,要等到夏汛涨水才能被河水冲到下游。

得益于廉价到接近丢弃的牛下水,苏稽的跷脚牛肉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这是一种牛肉汤锅,汤底中加入了二十余味香料及中药,分为清汤、浓汤两派,各家餐馆的配方不尽相同,随着季节冷暖还有调整。汤底的功能主要是去除牛下水的腥膻,平衡牛肉带来的燥热,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跷脚牛肉就是滋补药膳的平替。时至今日,跷脚牛肉早已走出了乐山,在国内很多城市都能吃到,但味道无法跟乐山本地相提并论。一是苏稽的跷脚牛肉餐馆众多,一店一格、千滋百味;二是苏稽的各家餐馆对黄牛肉、水牛肉的选择各有讲究,适用不同汤底配伍,在外地开店则很难准确追溯食材。

五通桥豆腐


▲乐山五通桥西坝豆腐  摄影:乐山老戴  图虫创意

乐山的美食可以先从五通桥豆腐乳说起。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豆腐乳,不仅引得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冯玉祥、刘伯承等画家和将领青眼有加,还因为被命名为“中国五通桥毛霉”的微生物霉菌的发现而引发世界微生物学界轰动。这是发生在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的事情,彼时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四川成为救亡图存的大后方,乐山也迎来了内迁的大学、工厂,大批艺术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在乐山汇集。发现“中国五通桥毛霉”的是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民办化工科研机构,与同样创办于天津塘沽的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合称为“永久黄”,是当时实业兴国的典范。豆腐乳霉菌并非黄海社的主要研究方向,这家机构在五通桥落脚的直接原因是盐,五通桥一带是著名的犍乐盐场,出产优质井盐。

岷江和盐是乐山的两条美食线索,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从前秦开始,五通桥就凿井汲盐,秦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治水时,在五通桥开挖了第一口盐井。当地盐业经过唐宋发展,及至元代,五通桥一带已是盐井众多,称为“永通厂”。至清乾隆中叶,五通桥一带改称为“五通厂”。到1914年,以五通桥为中心的犍乐盐场有卤井5805眼,灶户935家,光盐业人员就达6万人。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体量,要知道同一时期的成都,人口也不过35万人。

盐业兴盛的第一个美食投射是豆腐。乐山美食有“嘉腐雅鱼汉阳鸡”之说。乐山古称嘉州,嘉腐指西坝豆腐。西坝镇因岷江河沙淤积成坝得名,在旧时是重要的水路码头,自明清至民国时期,一直承担着五通桥井盐的集散转运,是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豆腐是廉价的高蛋白食材,很适合社会中低层的购买能力。好豆腐的标准是洁白、细嫩、绵软。洁白取决于黄豆,细嫩取决于制作工艺,绵软取决于水质。

西坝豆腐用水取自狮子山下的凉水井,这是一口脸盆大小的水窝,地下水从山后桫椤峡谷浸润过来,终年不漫不涸,镇上居民不管是酿酒点豆腐,还是生活饮用,都取自这口凉水井。西坝豆腐从明清时就已经成名,发展到今天已有300多道豆腐菜肴,分为红油和白油两大味型。红油型以麻、辣、烫、绵、软、嫩、香为特点,白油型则玉嫩似髓,色彩油亮,淡雅清醇。如果到了乐山却没时间去西坝吃一次豆腐全宴,那实在是人生憾事。

牛华麻辣烫


▲四川乐山五通桥牛华古镇 图源:图虫创意

麻辣烫是乐山的另一个美食传奇。相对于火锅起源地是重庆、泸州还是自贡的争论,麻辣烫的起源毫无争议,就是乐山五通桥区的牛华镇。麻辣烫与火锅相似,最初也是船工、纤夫在江边垒石为灶,在汤锅中加入海椒、花椒去腥增香,简单又好味。显然,这种植根于底层民众的烹饪需要非常廉价的荤菜作为前提,而乐山在盐业大兴时期,随手弃置的牛下水正好匹配这种粗放的烹饪方法。

牛华麻辣烫引发热潮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不仅增加了食材品种,还开始采用竹签穿菜。时至今日,麻辣烫的食材扩大到鸡、鸭、虾、鱼、鳅、鳝和各种素菜,牛肉牛肚比例极小,甚至可有可无,只是在加有桂皮、陈皮、辣椒、花椒、八角、三奈、豆腐乳汁、醪糟汁的浓郁汤底中,还依稀能看到牛肉的影子。2017年公布的国家标准将麻辣烫的英文翻译确认为SpicyHotPot,相较于火锅的英译HotPot,多了一个Spicy,也就是辣,远不如中文传神。麻辣烫与火锅非常接近,牛华麻辣烫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成都,最初是街头游贩,不久就入室开店改称小火锅,2000年后又改称串串香,尔后传遍全国。无论是麻辣烫,还是小火锅、串串香,都比英文更准确,更传神。

一元一串的钵钵鸡


▲乐山必吃美食油炸串串、钵钵鸡、甜皮鸭。

图源:视觉中国

与跷脚牛肉、麻辣烫一样,钵钵鸡也是乐山原创的餐饮品类。钵钵鸡大约出现在晚清至民国,彼时尚归属乐山管辖的汉阳镇以汉阳鸡出名,当地盛产花生,常被露天放养的鸡啄食,花生富含蛋白和油脂,令鸡肉肥嫩弹牙。汉阳镇也是岷江水码头,小贩煮好鸡后在码头兜售,用棒槌敲打刀背,将鸡连骨带肉斩成小片,客人选好后再将鸡片浸入装有红油料汁的食钵中蘸味,按片计价。这就是前文所述“嘉腐雅鱼汉阳鸡”中的汉阳鸡,在川菜菜谱中被称为嘉州棒棒鸡,是今天乐山钵钵鸡的前身。

钵钵鸡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名小吃,在乐山以及雅安、成都地区有很多以钵钵鸡形式出售凉拌鸡片的流动小贩。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面馆开始制作钵钵鸡,以钵钵鸡或者凉拌鸡片之名搭配奶汤面、渣渣面,大受食客追捧,甚至被成都市政府评奖授牌,直到此时钵钵鸡仍然只是一道凉菜。钵钵鸡产生变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乐山,这时牛华麻辣烫已经大行其道,受到麻辣烫多样化食材和竹签穿菜形式的启发,钵钵鸡除传统的带骨鸡肉、鸡翅外,又增加了更多品类的荤素食材,并同样采用竹签穿入,预煮熟后的菜品与调料钵钵各自独立,食用时再浸泡凉拌,逐渐演化为今天风味独特的钵钵鸡。此后的乐山钵钵鸡既可以是一道凉菜,也能像跷脚牛肉和麻辣烫一样单独开店,麻辣鲜香、丰俭由人,尤其受年轻女孩追捧。

乐山豆腐脑


▲乐山豆腐脑  图源:图虫创意

如果在乐山停留时间太短,无暇一一细品当地美食,那么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就近吃一碗豆腐脑。乐山豆腐脑是独特的存在,如果你以为跟成都豆花、开封豆腐脑差不多,那就大错特错了。乐山豆腐脑以芡粉(豌豆淀粉)加骨汤调成黏糊,再加入豆花打散成糊,碗中加酱油、醋、红油、花椒面、味精、鸡精、大头菜粒,放入粉条和已经打散成糊的豆花,淋上红烧牛肉汤汁,再加入馓子、芹菜碎、香葱末、香菜末、花生米,最后再倒入小笼粉蒸牛肉或粉蒸肥肠。乐山豆腐脑会给人难以形容的满足感,多种滋味撑满口腔,唇齿又兼有嫩滑酥脆的触感,简直是味道的黄河大合唱。唯一能与乐山豆腐脑抗衡的是峨眉豆腐脑,后者减去了粉条而增加了酥肉,肉汤汁也更浓郁,去了峨眉山上不上金顶都无所谓,但峨眉豆腐脑不可不尝。

乐山豆腐脑的最佳搭档是旮饼,旮读作“kā”,也写作卡饼、咔饼或咔咔,是一种迷你型的三明治或是肉夹馍。旮饼中的馅是小笼粉蒸牛肉,小笼约拳头大,笼内的粉蒸牛肉带碗也不过包子大小,只需很短时间就能熟透。粉蒸牛肉出笼后拌入香菜、葱花和萝卜丝,再热气腾腾地旮入饼中,一口下去,鲜嫩弹牙,配着豆腐脑吃到肚中,那就是乐山版的神仙日子。

烧烤与油炸串串


▲乐山小吃油炸串串 图源:图虫创意

去乐山旅行一定要过夜,乐山的宵夜是属于烧烤和油炸的。如果说麻辣烫是热锅串串,钵钵鸡是冷锅串串,那么烧烤和油炸就分别是烧烤串串和油炸串串。陈佩斯在198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小品《羊肉串》,此后全国各地的街头都出现了烤肉串的小贩,一些羊肉稀少的地方,还以其他肉类假冒或替代。这一时期的乐山,正是牛华麻辣烫初兴之时,烤羊肉串既口味单一又价格不菲,根本无法立足,因此很快融合吸收了麻辣烫的食材品种,改以猪排、鸭肠、牛肉、鸡翅、鲫鱼为主,又增加了笋子、豆腐干、香菇、韭菜、土豆片、茄子、花菜等常见蔬菜,以麻辣重盐码味,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宵夜之王。乐山烧烤的知名字号很多,各有擅长烤物——牛肉、河鱼、海虾、肋条、排骨、泡粑、腰片、卤鸡爪、带鱼、鸭舌,或焦香扑鼻,或干香绵软,或酥香油润,或滋香软糯,令人欲罢不能。

油炸是最晚出现的串串品类,是20世纪90年代下岗潮中由长征制药厂的下岗工人所创。长征制药厂是职工数千的大厂,家属区内有自办学校、医院和电影院,市场体量不小。一些职工下岗后就在家属区内售卖油炸串串挣钱养家。随着油炸串串声名鹊起,有摊主陆续到乐山市内开店,以“长药油炸”冠名,一炮而红。长药是长征制药厂简称,只限本地人知悉,于是在外地开店时易名乐山油炸,面向游客的本地店也逐渐只称油炸,至今仍保留“长药”二字的油炸店很少见了。

油炸串串的烹饪过程并不复杂,荤菜下锅前要先腌制去腥味,再用中等温度的清油炸至干香,然后起锅撒上盐、味精和五香粉调味。烹饪手法一目了然,于是用油和调味就成为各家餐馆比拼的关键。用油的区别在于是用纯清油还是加入了卤油增香,也有商家将荤菜先卤再油炸,油温和油炸时间则决定了成品是外酥里嫩还是焦香干脆,是油而不腻还是丰腴滋润。起锅后的调味是另一个区隔重点,各家五香粉的比例一定是不传之秘。显著的风味对生意影响很大,外地人很难想象油炸在乐山宵夜的地位,子夜时分排队食客还站满半条街的餐馆,一定是油炸。

小吃、面条和甜皮鸭


▲乐山特色小吃玻璃烧麦 图源:图虫创意

一夜过去如果还能早起,那么可以去试试乐山的小吃,比如烧麦、冰粉、蛋烘糕,也可以寻间老面馆吃干臊面或者泡椒蹄花面。这些小吃都各有名老字号,有些店的历史甚至超过了50年。

美食讲究在地体验,很难异地分享,如果离开乐山实在想带些美味送给朋友,那么甜皮鸭算是不错的选择。乐山甜皮鸭是先用文火焖卤,再捞起用钢针戳破鸭皮以方便油脂浸出,再刷糖晾干,过油炸至色泽红润、外皮酥脆,同时也让部分鸭油熔入油锅中减少油腻,鸭肉炸好后捞出再刷一层麦芽糖即大功告成。

乐山甜皮鸭早已形成两大寡头对峙的垄断局面,针锋相对地在乐山市内开有若干家店,恰如肯德基和麦当劳。其中一个更香,本地人更喜爱,另一个更甜,外地人更喜欢。只是不管选了哪家的甜皮鸭,最好尽快品食,一旦进冰箱冷藏,或是用微波炉加热,都会风味大减。

在离开乐山之时,如果恰好看到了某家已延续四代的肥肠餐馆,不要遗憾,那是一家会排队到天荒地老的网红店。何况旅游总要留点念想,乐山不能只来一次,下回腾出胃来再战。

这就是乐山,承岷江滋养,得地利人气,满溢着市井气息,令无数成都人垂涎难寐的美食之城。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芳丽 周伊萌

美编:程晓新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9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