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军的装备当中,海马斯火箭炮是最有效的北约支援武器之一;甚至说这玩意其实跟北约军队操作的区别也不大,因为武器弹药本身以及关键的打击情报都是北约给的,乌军只是充当司机和操作员罢了,并没有绝对的使用自主性。
虽然乌军长期以来为了宣传海马斯的威力,将很多武器的战果也都归到了它的头上,但即便把这些水分挤掉,海马斯剩下的“干货“战果也确实不少。
由于海马斯的火箭弹/战术导弹射程相对较远,所以其发射时无需贴近到接触线;而且海马斯选择的发射阵地,往往就在公路附近,所以打了就跑,跑了就躲进林带或者返回后方基地。
俄军受限于纵深侦察能力的不足,很难抓到海马斯;而一旦能侥幸抓到的话,往往就是伊斯坎德尔导弹来“伺候”了。
因此海马斯参战的这将近三年时间中,俄军打掉海马斯的模式基本都是纵深侦察无人机抓到,然后再用伊斯坎德尔来办事。
但在最近的一次的战例中,乌军冒险将海马斯前出到了距接触线最近只有11公里的区域。
在这个位置,乌军利用海马斯非制导火箭弹的最大射程是可以勉强够到顿涅茨克市区的,如果发射制导火箭弹的话,最远可以打到沃尔诺瓦哈附近。
乌军所想的是,海马斯前出到了这里“快打快撤”,如果顺利的话不至于被俄军端掉。
但是这个方向是目前俄军的重点进攻区域,无人机的使用量非常大,所以海马斯在发射时就已经被俄军侦察无人机抓到了。
因为距离战线并不远,所以俄军没有耐心等到海马斯到达下一个阵地后再召唤战术导弹实施打击,而是出动了FPV无人机来打。
FPV无人机虽然在战争中双方都有大量使用,并取得了为数众多的战果;但是因为海马斯火箭炮通常都在纵深活动,不在FPV的打击范围之内。
而这次乌军的海马斯火箭炮在发射阵地时就距离最近的俄军只有约11公里,转移时也没有向后方运动,反倒是向西活动,所以不仅没有把距离拉开,反倒距离俄军更近。
以其被击毁的点计,距离已经突入到新奥列尼夫卡的俄军,就只有大约9公里了。
所以说这次FPV无人机对海马斯火箭炮的“首杀”,很大程度上是乌军前来“送战果”了。
而这则战例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信息点,甚至比海马斯火箭炮被干掉还重要。
毕竟海马斯在俄乌战争中的战损也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距离接触线太近,被FPV无人机给抓了显得新鲜些。
现在的问题是,乌军的海马斯火箭炮为何要冒险抵近发射?
逻辑倒是很简单,因为只有靠前了才能打得更远,毕竟美国支援的ATACMS导弹是有数的,被乌军消耗了几百枚后,已经难以再敞开供应;使用火箭弹打的话,射程比战术导弹要短不少,乌军想打更远点目标的话,就只能尽量往接触线上前压了。
而这辆海马斯出现和被击毁的位置,在康斯坦丁诺夫卡的西侧,康城方向恰是目前俄军指向的一个新目标。
南部集群第8集团军在北上后,以第20摩步师加第150摩步师一部主攻“三角区”,最近的一波突袭直接打到了新奥列尼夫卡,这里就是上面提到的距海马斯被击毁的最近点。
另外东部集群的第68军(该部在南顿作战时,即长期与第20摩步师并肩作战,归南部集群指挥。不过该部只有第39摩步旅)现在也北上部署,加强了对H-32公路路口区的攻击。
俄军在这个方向的突破,无论是对西侧的红军城还是对东侧的康斯坦丁诺夫卡,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乌军在这个方向也是比较着急的,尤其想利用突出部还未被全部消除的机会,让海马斯冒险前出,尽可能打掉一些俄军纵深目标或者使用非制导火箭弹轰炸顿涅茨克市,就是其出动的缘由了。
而俄军这边最重要的信息点当然也不是FPV无人机达到了这辆海马斯,关键是隶属于哪支部队的无人机干的?
它不属于第8集团军,也不属于第68军,更不是顿军(第51集团军)所有,而是直接隶属于俄国防部的“卢比孔”无人机技术中心。
这支部队在之前谈库尔斯克作战时我们介绍过,它是俄军目前最高级别的无人机作战部队,既负责研究新战术、培训无人机教官,同时本部也组建有战斗部队。
按照俄国防部长的意思,将来要将战斗队扩展到每个作战集群都有一个。
所以有卢比孔中心的无人机参战,那必然是战略集群级别的支援力量参战了。
而俄军当前大概率并未完成“以一分六”的操作,所以该部出现在哪里就可视为俄军当下的作战重心在哪里。
在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时刻,该部的参战令乌军的后勤陷入崩溃;而俄军目前向康城方向不断集中,卢比孔中心的战斗队也跟着过来,并取得了大量战果。
所以在卢比孔中心的无人机打掉海马斯火箭炮之外,未来俄军在这一方向的“夏季攻势“是十分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