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初夏时节,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娜妥坝茶厂组三级联防所队员岩科,一大早带领队伍完成了巡边,踏着晨露归来。

雨季来临,巡边路泥泞难行。岩科脱去浸透汗水的作训服,目光扫过层层叠叠的茶园望向国境线:“我们身后是世代生活的家园,这道防线必须守住。”

近年来,西盟县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将强边固防作为头等大事。当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专群结合”工作思路,联合涉边力量共同开展强边固防工作,形成“军管线、警管面、民管点、人管人”的联防联控格局。截至目前,成功创建4个省级强边固防示范村,力所拉祜族乡获评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


联防队员在巡边。李毅摄

立体防线构筑铜墙铁壁

与娜妥坝茶厂组三级联防所遥遥相望的娜妥坝新街组联防所,海拔近2000米,背靠地势险峻的娜妥坝大黑山。这里长年雨水丰沛,给强边固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这套系统覆盖了全部重点路段,但机器不能完全替代人,依靠群众的力量才是根本。”娜妥坝新街组联防所所长金树良指着边境线上的智能监控屏,调出头一天联防队员在陡坡巡边的录像说:“联防所实行‘定人定责、区域到人’的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确保队员每日巡逻不少于3次。”

自联防所建立以来,西盟县深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建成具有历史意义的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招录人防力量参与守边固边,物防技防设施维护实现常态化。同时,定期与部队联合巡逻演练,与相邻联防所保持联动协作。在完成守边任务的同时,队员们还积极参与村组义务劳动,兼顾家庭事务。面对重重困境,他们始终选择坚守。

面对年均2300毫米的降雨量和陡峭山路,这支由本地村民组成的队伍展现出独特优势。金树良说:“我们大部分联防队员都是本地人,熟悉每处沟壑,精通民族语言,堪称打击跨境犯罪的‘活地图’。”

安全稳定的边境环境是发展的基石。西盟县以强边固防为引领,坚持政治引领,推动强边固防组织体系迈上“新台阶”;坚持群防共治,边境管控屏障体系实现“新突破”;坚持同向发力,管边控边工作质效开创“新局面”。通过一系列举措,西盟县坚决遏制跨境犯罪反弹,边境重点地段得到有效管控,非法出入境行为得到根本遏制,越境违法案件全数查处。

基层治理催生平安密码

强边固防不仅需要物理防线,更离不开基层治理的“软实力”。在力所乡图地村,网格化治理正悄然改变边境村寨的面貌。

“扎体家新买的摩托车有没有上牌?”“活动室周边环境要勤打扫……”图地村网格员李岩年的手机微信群里,消息不断跳动。这个距离边境线不到10公里的拉祜族村寨,网格员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过去调解纠纷要翻山越岭,现在‘四微工作法’(微排查、微调解、微服务、微宣传)让矛盾化解在萌芽。”力所乡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部长岩温相介绍,近年来,当地紧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联合“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力量,完善治理体系,开展边境模范创建活动,切实做到矛盾在一线化解、平安在一线守护、固边在一线落实,绘就“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图景。

强边固防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唯有擦亮安全稳定的“平安底色”,方能筑牢幸福生活之基。西盟县以强边固防为依托,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实施精细化网格管理,科学设置482个网格,实现精准排查化解、精细服务管理,做到责有人担、事有人办,以最小“作战单元”发挥最大“管控效能”,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前列。

从村规民约入手,西盟县以解决村民困扰为基础,大力整治不良风气及村寨陋习。“现在矛盾少了,群众生活更幸福了。”李岩年的话,成为西盟县强边固防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李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