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建桥》 165cmX33cm 国画 2023年 罗奇《多么清净的一洼水》60cmX90cm 布上油画 2012年 罗奇《荒原》 300cmX580cm 布上油画 2014年 罗奇《秋高的树很婆娑》60cmX90cm 布上油画 2010年 罗奇《丛林战士》109cmX217cm 布上油画 2014年 罗奇《囫囵》11.3cmX12.5cm 纸上水彩 2015年 罗奇《残灯》27.2cmX15cm 纸上水彩 2018年 罗奇《边缘人2》16cmX10cm 纸上水彩 2015年 罗奇《边缘人21》15.2cmX13cm 纸上水彩 2017年 罗奇《公车上书》166cmX350cm 布上油画 罗奇 2011年《亲爱的,我带你去寻找那永远也没有雨水淋湿的地方》 380cmX166cm 布上油画 2008年5月 罗奇《饲鸡图》195cmX80cm 2006年,布上油画 罗奇《一地烟头》200cmX110cm 布上油画 2005年 罗奇《一盆沙泥》11cmX7cm 纸上水彩 2015年 罗奇《余烬》16.2cmX13cm 纸上水彩 2019年 罗奇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罗奇的画笔始终在捕捉那些被时光轻轻吻过的瞬间——荒原上的野花野草在晨露中颤动的绒毛,老物件上剥落的漆色在暮色里流淌的斑驳……这位扎根于广东的艺术家,以近乎考古学家的温柔,在生活的褶皱里打捞被现代性喧嚣淹没的柔弱之美,无论是油画、水彩、国画,他让架上绘画成为照见平凡生命神性的棱镜。他的作品不是对现实的镜像复制,而是一场关于“静美”的视觉修行:在柔弱的物质表象下,暗藏着对抗虚无的精神韧性;于静默的画面氛围中,生长出超越地域的普世共情。
柔弱作为精神的显影剂
罗奇的艺术世界始于对“弱小”的深情凝视。他拒绝宏大叙事的诱惑,将镜头对准大地角落的一处水洼、老屋里的一盆沙泥、光着膀子喂鸡的男人——这些在世俗眼光中缺乏“崇高感”的物象,在他笔下却获得了庄严的仪式感。他的观察视角带着东方哲学的谦卑:蹲下身段与野草平视,让叶片的脉络成为大地的神经末梢;放缓呼吸与光影共舞,使窗台上的灰尘显影为时光的勋章。这种“显微式”的创作姿态,本质上是对现代社会“强势美学”的温柔反叛——当艺术界沉迷于视觉冲击与观念爆破,他选择以柔弱为刃,划开现实的坚硬外壳,让藏在褶皱里的生命悸动得以显形。
他对“柔弱”的诠释充满辩证智慧:画布上的植物鲜有挺拔直立的姿态,多是被风雨压弯的茎秆、即将凋零的花瓣,却在笔触的摩挲中焕发着倔强的生机。这种将“残缺”升华为“完型”的创作逻辑,暗合道家“弱者道之用”的哲学内核——柔弱不是屈服,而是以退为进的生存诗学;静美不是死寂,而是生命在沉淀中迸发的微光。罗奇深知,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看似脆弱的表象之下,就像岭南的榕树,气根看似柔软无骨,却能在岁月中编织出遮天蔽日的绿网。
静美作为视觉的冥想场
罗奇的画面是喧嚣世界的静音键。他摒弃了高饱和度色彩的狂欢,转而构建起低明度、低纯度的色调谱系:青灰的山川笼罩着时光的雾气,橄榄绿的树冠沉淀着季风的絮语,米白的人物衣衫渗透着内心的素净。这种色彩的“减法”,不是对现实的弱化,而是对精神的提纯——当数字屏幕用艳丽像素轰炸感官,他选择用褪色般的温柔色调,为观者营造出可以深呼吸的视觉空间。画布上的光影也遵循着独特的节奏:晨光总是带着薄雾的氤氲,暮色常裹挟着归鸟的残影,这些经过心灵过滤的光线,将平凡场景转化为可供冥想的精神原乡。
他的构图艺术更是一场关于“留白”的当代实验。画面中很少出现完整的物象,总是让主体部分隐没在未完成的笔触里,或是让背景在晕染中消融于虚空。这种“不完整”的美学策略,打破了写实绘画对“逼真”的执念,创造出介于“看见”与“想象”之间的诗意地带。观者的目光在这些未被定义的区域游走时,不知不觉完成了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就像岭南园林的借景艺术,罗奇用画面的“空”,盛满了观者内心的“有”。
在地域与世界之间编织经纬
作为广东艺术家,罗奇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岭南的水土气韵。潮湿的空气在画布上凝结成半透明的罩染层次,骑楼的阴影在地面投下几何与自然交织的图案,榕树气根的垂落节奏暗合着珠江水的流动韵律。但他从未将自己局限于地域符号的堆砌,而是将岭南的细腻与温润转化为普世的情感密码。他笔下的街巷可以是任何城市的记忆巷口,他描绘的人物面孔带着人类共有的温柔与感伤,就连草木的姿态,也在柔弱中蕴含着全人类对生命的共情。这种将地域经验升华为世界语言的能力,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文化身份的标签,成为连接不同心灵的视觉桥梁。
在这个追求“强效果”与“快反馈”的时代,罗奇的艺术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如此不可或缺。他用三十年的创作证明:真正的艺术力量,不在于制造视觉地震,而在于在生活的细流中淘洗出金子般的瞬间;真正的美学革命,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用新的目光重新发现被遗忘的价值。当我们站在他的画作前,那些看似柔弱的笔触、静美的意境,终将在心底激起回响——原来生命的尊严,就藏在我们对一片落叶的凝视里;艺术的永恒,就存在于画家与画布之间那些未被言说的默契中。罗奇的创作,是对当代艺术的一次温柔提醒:请慢下来,在柔弱处看见天地,于静美中遇见自己。
(文/DeepSeek)
罗奇作品欣赏
艺术家简介
罗奇,湖南汨罗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文代会代表;广州市党代表;广东省“千、百、十”重点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新世纪之星”荣誉称号;作品入选九年制义务教科书;作品刊载于《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学习强国》专题推送。
作品《草地铁流》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创作作品展,国家博物馆展出,国家博物馆收藏。长8米,高3米。布上油画,该作品入选广东省文联成立70周年十件经典作品之一。入选广东省文联成立七十周年十件经典作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创作于2020年,入选由中宣部、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长5.8米,高3米,国家党史馆收藏。
出版《绿现代隐喻-罗奇作品》、《绿现代寓言-罗奇作品》、《当代精神的现实反映》、《青年公寓—号外》、《本相》、《丢勒素描作品分析》等,论文及作品发表《美术》、《美术学报》、《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党史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多家专业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