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西區的李子

最近几个星期,网络上对智能汽车不满的声音在变大,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对燃油时代的怀念之声。

其态度是:如今的汽车增加了更多配置、看起来更酷炫……却丢掉了以往燃油车时代对品质与安全的要求、丢掉了像机械门把手这样行之有效的设计,引发了曾经并不存在的困扰乃至安全隐患。

这种声音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抵达顶峰。过去10年里传统车企不只一次用品质或安全证明新势力不懂造车,结果总是无功而返。在这次上海车展上,传统车企不再去攻击对手,而是以我为主地强调自己成熟的造车经验与态度,则罕见地赢得了喝彩。

伴随着数起因技术不完善诱发的安全事故,人们对待汽车科技的狂热开始降温,对快速迭代的科技感到焦虑,怀念起汽车传统价值带来的安全感。


来自Pixabay

车企又何尝不是。

过去两年多的本土汽车市场呈现着摩尔定律般的疯狂,各级别市场的价格或配置几个月就会重构,激光雷达、空气悬架市场下沉的速度如同瀑布。上个月还是爆款的新车,下个月就可能无人问津,上个月气势如虹的品牌,下个月便可能萎靡不振。

以乐道为例,这个蔚来的第二品牌从诞生起就是市场焦点,其上市时的一片喝彩之声也仿佛就在耳边。可即便是这样不缺流量、不缺口碑、不缺性价比的品牌,却在上市不到半年之后就成了市场上的普通一员。

再以零跑为例,其已经连续2个月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每款新车也都评价超强的性价比成为爆款,但即便如此,其每个爆款都会在短时间后面对更残酷的竞争,因而销量回落,导致零跑如今虽然每款车都很能打,但至今没有一款真正的明星车型。

太多品牌与车型都面对同样的困境,即便顶流如小米、鸿蒙、比亚迪、特斯拉也无法真正幸免。任何产品与品牌都可能在几个月内从天堂跌落地狱。

在曾经产品周期少说5年的时代,它们可以用降价改命、可以用中期改款续命,那时候一款不成功的产品也有翻身的机会。而现在,即便是一款成功的新产品也可能随时翻车。

当下的市场进入了这样一种状况:用户与车企当中都存在焦虑不安的情绪,寻找一种慢下来的、长期主义的方案,似乎隐隐成为市场的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并不是反科技的,而是希望有更严格的验证,当然也不是反创新的,而是希望有更成熟的规则与环境。恰如上个月工信部公布的辅助驾驶监管政策。科技的创新像一场狂欢,但没人想看到狂欢走向失控。

在这个方向之下,车企还能做些什么,可以保护用户的利益,又能让自身在狂热内卷环境中拥有长期竞争力呢?

最清晰可见的路径是针对智能新能源汽车重要痛点——比如辅助驾驶的保障、电池的衰减——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回应用户的诉求,一方面延长产品的价值周期。

最大的机会点是与保险业的合作。汽车本身是保险强相关行业,当下又处于科技与能源形式的升级拐点,双方的合作模式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探索空间。

不久前,小鹏汽车宣布与5家头部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智驾险”,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示范。其对用户的利益清晰可见。辅助驾驶事故谁来担责一直是难题,保险的加入为这一场景划定了清晰可查的规则。另一方面,保险条例也会反向教育车主安全合规地使用辅助驾驶,又有益于道路上的行人与其它车辆。

其同时在企业宣传层面有所帮助,以小鹏“智驾险”为例,等同于合作的5家保险公司为小鹏的辅助驾驶做了背书,认同其技术已有相应成熟度。

在应对用户对电池的焦虑方面,车企与保险公司同样有肉眼可见的多种合作可能。一方面是针对电池衰减程度与使用年限的常规保险业务。此外,合作推出电池金融化服务方案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模式,如蔚来的BaaS,用户拥有汽车而租用电池,直接解决衰减焦虑,又拉低了价格门槛。

修车同样是值得探讨的方向。智能新能源汽车一个相当重要的特征就是集成化设计,诸如“一体式尾灯维修成本数倍与曾经分体尾灯”这样的案例或许还仅仅是一时的设计潮流,一体式压铸维修难度与成本的提高则是定数,也已经出现过“撞墙角维修费11万”的真实案例。

针对新的能源结构、车身机构及工艺,今后车企与保险公司需要共同摸索的道路很长。汽车保险与信贷本就是伴随着汽车一百多年的历史共同成熟演化至今的,行业变革的阶段,很多规则会改变、新的规则要确立,这既是车企的责任,也是它们的机会所在。


来自“德卤爱开车”的微博

外部协作之外,车企自身当然同样有能力延长车型的价值周期。“品质”是汽车发展至今始终未变的关键词,而未来的汽车,“品质”所包含的内容也将截然不同。

就以电子科技这一摩尔定律最初作用的行业为例。

电脑、手机等等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很短,去年的配置放到今年就可能毫无竞争力。但我们同样会发现,用更高价格组装配置出来的电脑,即便性能参数已经不再领先,但整机运转仍然会十分丝滑,零部件拆分出来放到二手市场也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同样的道理,苹果产品的价格很高,一些配置的参数并不突出,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的性能却有口皆碑。

即便在日新月异的智能硬件市场,大厂产品的品质一样能够创造超越竞品的体验,并创造肉眼可见的溢价空间。

创造这样的产品和品牌并不容易,在如今这个性价比被奉为圭臬的时代,品质、精品也并不适应当下的主流消费习惯。即便在营销层面,讲这样的故事也更难说服人,毕竟再精益求精的工艺与明晃晃的低价比起来,冲击力也终究相形见绌。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现在又不失为良好的时机。

原本的高端品牌受困于转型乏力,新势力领军者特斯拉又专注于规模和成本、欠缺对品质的苛刻态度。当用户对“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行业惯例表现出焦虑——这种焦虑正在切实地表现出来,当第一波新能源车型的规模得以建立、用户口碑被释放出来,初期市场单一的性价比标准会自然而然地向着品质、细分需求等多个维度分裂出更成熟的标准。

那个时刻看起来很遥远?这很正常。就像冠军在王位上时看起来都不可战胜一样,但是当它被拉下王座,人们才发现变化不过是一夕之间。

大众、丰田、BBA们的历史沉淀足足几十上百年,它们在短短5年前都似乎不可战胜。如今汽车市场的规则不过建立短短数年,销量都以周榜记,新势力销冠恨不得每月易主,谁又凭什么断定这“唯性价比至上”的单一市场标准是不可撼动的呢?

封面图片来自Pixabay,上传者Amybutr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