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军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隆阳融媒 供图
本报记者 段云姣
4月,车轮碾过云南G320线与S237公路,沥青路面蒸腾着热浪,道路两旁草木葱郁。在这片热土上,有一道身影比钢筋更坚韧,比烈日更炽热——公路养护技师杨绍军,他用33年的热血和热爱,在蜿蜒的公路上刻下了属于公路人的丰碑。这位保山公路局隆阳公路分局东风公路管理所所长,既是守护道路的“钢铁卫士”和“智慧工厂”,更是群众心中的“明路灯”。
守护道路的“钢铁卫士”
1991年,17岁的杨绍军怀揣对公路事业的赤子之心,一头扎进隆阳区潞江坝东风所。这里,夏天地表温度可达50℃,不仅蚊虫多,还时常有蛇出没。面对恶劣的环境,杨绍军带领团队化身“钢铁卫士”,用机械、铁锹和沥青,“缝合”路面上的裂痕,清理边沟的淤泥,修剪遮挡视线的树枝。汗水浸透的衣背干了又湿,在烈日下结出白盐,却浇不灭他们守护公路畅通的决心。
在这片自然灾害频发的土地上,杨绍军总是冲锋在前。2023年5月2日,瓦窑镇发生5.2级地震,G320国道瞬间被崩塌的山体“掐住咽喉”。杨绍军带着抢险队连夜出发,争分夺秒连续奋战8小时,完成全线坍方清理,为救援车队开辟了一条通道。
2024年8月30日深夜,暴雨如注,G320线K3303+150处山体轰然坍塌。得知有辆载着特殊血型孕妇的救护车被困,杨绍军心急如焚,指挥机械铲出通道。泥浆溅满全身,他顾不上擦拭,嘶吼着协调作业,终于在电光火石间打通了“生命走廊”。3天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瓦窑至老营路段,从20余处坍方中“抢”出被困在泥沙中的大货车。当时,稀泥夹杂着碎石在车子一侧堆积,另一侧则是高达数10米的悬崖,情况十分危急。杨绍军迅速制定方案,采取两端齐开工,机械人工相配合的方式成功解救出被困车辆和人员。面对赞誉,他总是摆摆手说:“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是我们的职责。”
公路养护的“智慧工厂”
作为“杨绍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杨绍军深知创新对公路养护的重要性。他常说:“我取得的成绩,是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的结果。”在他的带领下,公路一线养护工人对“小发明、小创造”的热情高涨,工作室也成了公路养护的“智慧工厂”。
杨绍军像个执着的“发明家”,日夜琢磨如何让工具进化。他带领改造的热拌沥青混合料运输保温车,让沥青在长途运输中“永葆活力”;重新设计的挖掘机小铲斗,在狭窄路段作业时灵活得像支画笔……30项技改项目,不仅斩获省级创新发明奖,被评为“四新”技术、“五小”活动实用可推广项目,为单位节省600余万元。
不仅如此,杨绍军还积极参与创新项目研究。2020年以来,他先后带头参与保山公路局泡沫混凝土技术在高原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改善山区沥青路面使用功能适用性等多个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的经验技术是从老一辈公路人的倾囊相授和多年的养护实践中得来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把我所学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杨绍军说。在他的“传帮带”下,徒弟们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成了公路养护领域的新生力量。
群众心中的“明路灯”
杨绍军深知,公路在保障车辆运行的同时,更是连接民心的纽带。2022年,云南省实施绿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他带着职工精心打造S237线管养路段绿美公路,以“绣花功夫”进行路面修复、边坡加固、景观提升,累计修复病害路面17万多平方米,补植乔灌木1万余株。如今,S237线成为串联怒江大峡谷、咖啡庄园、民族村寨的生态走廊,沿途村庄飘出咖香,农家乐宾客盈门,农特产品销往各地,村民们乘着交旅融合的东风鼓起了“钱包”,走上了致富路。
身为“保山市委联系专家”,杨绍军积极投身农村公路建设。他投入大量精力指导农村公路病害修复,让许多破损路段焕然一新,方便了村民出行。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时期,他主动与地方部门、村集体合作,实施“公路+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爱路护路宣传,推动形成“全民护路、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东风所也多次荣获“城乡人居环境行动驻地单位评比一等奖”。每年的镇“两会”上,他总能用沾满泥土的智慧,为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出谋划策,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33年栉风沐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交通技术能手”“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岭首席技师”等20项荣誉勋章见证着杨绍军的执着和坚守。但对他而言,最珍贵的“奖杯”,是司机们平安驶过的笑容,是村民们踏上致富路的脚印。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山川间铺就了一条条温暖的民生路、希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