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护士发论文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引发关注。
据北京日报,
多篇妇产科领域的论文中
都出现了“男女不分”的情况,
在实验对照组和观察组中
提到有男性患者,
他们患的疾病包括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等↓↓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年刊登的《介入超声对于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效果和应用价值研究》称,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 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
《大家健康》2015年刊登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要点分析》中写道,“78 例子宫肌瘤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33例,年龄26~57岁。32 例子宫肌瘤患者出现痛经、17 例患者经期延长,经量增多、4 例患者便秘、29 例患者贫血、22例患者尿频、54例患者存在伴随症状。”
《中国医药指南》2018年刊登的《子宫腺肌瘤腹腔镜保守手术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观察》显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区间 22~47岁,平均年龄(34.5±8.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
《中国农村卫生》2014年刊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称,“69例患者,年龄20-34岁,男35例,女34例,其中经产妇36例,初产妇33例。”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年发布的《探究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中称,“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笔者外出进修的医院收治的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30例,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 (53.21±2.25)岁;观察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 50~85岁。”
而在另一篇名为《护理干预在羊水栓塞高危产妇预防中的意义分析》的文章中称:
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
我院治疗出现羊水栓塞的高危产妇140例,
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其中,实验组有31例女性患者,
有34例男性患者。
对照组中有32例女性患儿,
有33例男性患儿。
该部分“高危产妇”病例中
不仅出现了“男性患者”,
部分患者还被称之为“患儿”。
知网信息显示,
该文章发表于2018年2月28日,
发表期刊为《中国医药指南》。
文章作者为抚顺市中心医院产科王忠红。
据澎湃新闻,
5月5日,作者王忠红表示,
该文章出现男性病例是由于失误导致的,
“他们打错了,应该是女,打成了男,
他们后来出版后给我寄过来我也没核实。”
王忠红称,
自己会联系出版社沟通此事。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议论。该论文中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会患子宫肌瘤吗?该论文被指“过于离谱”。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官方微博5月5日发布情况说明称,给予该论文作者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媒体评论:
男女不分的论文和期刊都须严查!
北京日报发表评论称:
男性没有子宫,何来子宫肌瘤?需要回应这篇论文的不只是作者所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期刊出版方更应该进行深刻反思。
长期以来,围绕职称评审发表论文的学术不端现象屡见报端,包括代写论文、山寨期刊、版面寻租等。而当这种学术不端的问题出现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医疗领域时,更是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涉及医疗的学术不端,不仅无法服务于医学发展,而且还会误导后续的研究者,污染学术环境。
破除学术不端之风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对科研造假坚决“零容忍”,起到举一反三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铲除造假灰色产业链条的生存土壤,从制度改革层面考量,探索建构多元学术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减少学术造假。
中国青年报(整理:罗伊璠)综合北京日报(作者 景明)、澎湃新闻、齐鲁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