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晨六点,江城监狱的大门缓缓打开。
六十七岁的陈国良,手拎着褪色的塑料袋,站在自由的边缘,茫然不知所措。
"我该去哪里?"他喃喃自语。三十年牢狱生活后,外面的世界已判若两地。
在派出所办理身份证时,年轻警官张伟却若有所思地盯着电脑屏幕:
"陈先生,您入狱前是在江城机械厂工作的技术员吗?"
"是啊,怎么了?"陈国良疑惑地问。
01
清晨六点,江城监狱的大门缓缓打开。
陈国良站在门口,手中拎着一个褪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他全部的家当——一套洗得发白的衣服、一本发黄的笔记本、几张老照片,还有他刚领到的三千元遣散费。监狱长拍了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张纸。
"陈国良,从今天开始,你自由了。"监狱长说,"这是释放证明,拿好。出去后记得去派出所报到,办理身份证。"
陈国良接过纸,手微微发抖。六十七岁的他,在这座冰冷的监狱里度过了整整三十年。他抬头看了看蓝天,阳光有些刺眼,让他忍不住眯起眼睛。
"我该去哪里?"陈国良喃喃自语。
三十年前的那个雨夜,他酒后与人争执,失手打死了对方。法庭判他有期徒刑三十年。当时他三十七岁,妻子带着七岁的儿子陈涛离开了他,从此再无音讯。如今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孤身一人,无家可归。
监狱外面的世界已经完全变了样。当初狭窄的柏油路变成了宽阔的马路,路上行驶的汽车样式他从未见过。人们手里都拿着小方块,盯着看个不停,连说话都不抬头。一个年轻人差点撞上他,嘴里说着"对不起大爷",目光却没离开手中的方块。
陈国良在路边找了个长椅坐下,从塑料袋里拿出监狱长给他的那张纸,仔细阅读上面的内容。他需要尽快去派出所报到,办理身份证。没有身份证,他将寸步难行。
他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个健谈的中年人。
"大爷,去哪儿啊?"司机问道。
"城北派出所。"陈国良说。
"城北?那边都拆迁好几年了,现在叫江北新区了。您要去江北派出所吧?"
陈国良愣了一下,点点头:"就去那里。"
出租车行驶在宽阔的大道上,陈国良看着窗外高耸的建筑,目瞪口呆。曾经熟悉的街道已经认不出来了,童年时爬过的那棵大榕树不见了,小时候常去的杂货店也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闪着霓虹灯的大型商场。
"大爷,您是刚从外地回来吧?看您这么惊讶。"司机笑着问。
陈国良沉默片刻,轻声回答:"我离开这里很久了。"
"那您得适应一下,这十几年城市变化太大了。特别是这两年,到处都是智能设备,连买个菜都要用手机支付。"
陈国良听不懂"智能设备"、"手机支付"这些词,只是默默点头。
半小时后,他来到了江北派出所。这是一栋现代化的两层楼房,外墙洁白,门口停着几辆警车。陈国良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派出所大厅里人不多,几个年轻人站在一台机器前戳戳点点。陈国良走到前台,一位女警官抬头看了他一眼。
"您好,老人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要办身份证。"陈国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张释放证明,"我刚从监狱出来,需要重新办理身份证。"
女警官接过证明看了一眼,表情微微变化,又恢复了职业性的微笑:"您先在自助机器上登记一下信息,我叫同事来帮您。"
她转身走进里间,不一会儿,一位三十多岁的男警官走了出来。
"您好,我是张伟,户籍科的民警。听说您需要办理身份证?"
陈国良点点头:"我叫陈国良,刚从江城监狱出来,需要重新办理身份证。"
张伟带着陈国良来到一台电脑前:"您之前有身份证吗?"
"有,但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身份证还是纸质的。"
张伟愣了一下:"三十年?那我需要查询一下您的户籍信息。能告诉我您的出生日期和原来的户籍地址吗?"
陈国良报出了自己的生日和三十年前的住址。张伟在电脑上输入这些信息,皱起了眉头。
"陈先生,按照系统显示,您的户籍已经被注销了。服刑人员超过一定年限,如果家属没有保留户口,户籍就会被注销。"
"那我现在怎么办?"陈国良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
"别担心,我们可以帮您重新建立户籍,但需要一些证明材料和程序。"张伟安慰道,"您有亲戚朋友在本市吗?可以提供一下他们的联系方式,或者您之前工作单位的证明。"
陈国良摇摇头:"我没有亲人了。我妻子带着儿子在我入狱后就离开了,再没有联系过。原来的工厂,应该早就不存在了。"
张伟看着眼前这位满头白发、神情落寞的老人,心里一阵酸楚。三十年的牢狱生活,出来后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甚至连基本的身份都没有。
"陈先生,请您稍等,我再查一下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您先在这里休息一下,我给您倒杯水。"
张伟给陈国良倒了杯热水,然后回到电脑前,仔细查阅相关政策和陈国良的档案。
陈国良捧着水杯,感受着热度传到手心。派出所的椅子比监狱里的舒服多了,但他坐得很拘谨,像是不习惯这种柔软的感觉。他环顾四周,墙上挂着的电视正播放着新闻,内容是关于某个他从未听说过的科技公司的股票上涨。墙角的花盆里种着一棵绿植,看起来很精神。
张伟时不时地抬头看他一眼,又低头继续工作。陈国良知道,自己的情况很特殊,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他不急,比起在监狱里的三十年,等待几个小时算不了什么。
在监狱里,陈国良学会了耐心。刚入狱的前几年,他常常被绝望和愤怒折磨,夜不能寐。他写了无数封信给妻子和儿子,但全都石沉大海。后来,他开始接受现实,专注于当下。他在监狱里学会了木工技术,做出的小木凳和衣柜受到狱友们的喜爱。他还当上了监区的图书管理员,读完了监狱图书室里每一本书。
思绪飘远时,张伟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陈先生,我需要了解一下您入狱前的情况,可以聊一聊吗?"
陈国良点点头,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02
"我原本在江城机械厂做技术员,那时候日子过得还不错。"陈国良回忆道,眼神变得有些迷离,"工厂里的人都挺尊重我,我妻子小林在医院当护士,儿子陈涛上小学,成绩很好。"
张伟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那天是厂里同事的生日,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我平时不太会喝,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一杯接一杯。酒后回家路上,遇到一个人撞了我一下,我就跟他吵起来了。"陈国良的声音低了下去,"他说了一些话,侮辱我和我的家人。我当时脑子一热,抄起路边的砖头就打了过去。等我反应过来,那人已经倒在血泊里了。"
张伟静静地听着,不时在电脑上记录一些信息。
"法庭判我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三十年有期徒刑。判决下来的那天,我妻子带着儿子来看我,她哭着说无法等我三十年,要带儿子离开这座城市,重新开始。我理解她,也只能放手。"
陈国良停顿了一下,喝了口水,继续说道:"刚进监狱那几年,我很自责,也很愤怒。写了很多信给家里,但从来没收到回信。后来从一个刚进来的犯人口中得知,我家那边早就住了新人,妻子和孩子不知去向。"
"您在监狱里这么多年,都做些什么?"张伟问道。
"刚开始很难熬,后来慢慢适应了。监狱里有木工车间,我在那里学会了制作家具,做得还不错。后来我还当上了图书管理员,每天看书,给其他犯人推荐读物。有几个年轻人进来时不识字,我教他们认字、读书。日子久了,也就这么过去了。"
陈国良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巧的笔记本:"这是我这些年记的日记,每天一页,记录天气、心情,还有看过的书。这成了我的习惯。"
张伟看着陈国良,这位老人虽然经历坎坷,但神情平和,言语中没有怨恨,只有一种淡淡的感伤和对未来的迷茫。
"陈先生,您有什么打算吗?出狱后准备去哪里住?"
陈国良摇摇头:"没想好。监狱长给了我三千元遣散费,应该够住几天小旅馆。再之后,可能会找个工厂做点简单工作,攒点钱租房子。"
"您有没有考虑过寻找您的家人?也许您的妻子和儿子——"
"不了,"陈国良打断了张伟的话,"都三十年了,他们肯定有了新生活。我这把年纪,打扰他们干什么?能靠自己,就靠自己吧。"
张伟点点头,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他转头继续在电脑上操作,查询着陈国良的相关信息。
"系统显示,您原来住在江城东区建设路37号,对吧?"
"是的,那是一栋老式的筒子楼,我们家在三楼。"
"那片区域已经拆迁了,现在是江城商业广场。"张伟说,"您妻子的名字是?"
"林小芳,比我小三岁,当时在江城第三人民医院做护士。"
张伟在系统中输入这些信息,查询结果显示该名字有多个匹配项,但都不符合年龄和职业特征。他又输入了陈涛的信息。
"您儿子今年应该三十七岁了,对吧?"
"对,他出生在1988年5月12日,今年应该是三十七岁了。"说起儿子,陈国良的眼睛亮了一下,又黯淡下来,"不过,他现在在哪里,过得怎么样,我都不知道。"
张伟继续查询,同时说道:"您刚才提到监狱里的木工活,做得很好。其实现在有不少人喜欢手工制作的家具,觉得有温度,愿意花高价购买。说不定您可以考虑开个小作坊。"
陈国良笑了笑:"我老了,手也不如从前灵活了。不过能找到活干就好,不挑。"
张伟点了几下鼠标,忽然皱起眉头,盯着屏幕上的某处信息。他调整坐姿,身体前倾,仔细查看着什么。
"怎么了?"陈国良问道。
"没什么,系统有点慢,我再查一下。"张伟说着,目光没有离开屏幕。他又输入了一些信息,表情变得越来越专注。
张伟的目光停留在屏幕上,眼前一亮。
"您以前是在江城机械厂的哪个部门工作?"张伟突然问道。
陈国良有些疑惑:"技术科,我是负责机床维修的技术员。怎么了?"
"您入狱前,家里有什么特别的物件吗?比如照片、纪念品之类的。"
陈国良更加困惑了:"有我和妻子的结婚照,还有全家福。我儿子上学时得过一个三好学生奖状,我们把它裱起来挂在墙上。客厅里有个我自己做的木制座钟,是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
张伟快速记录着这些信息,然后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他背对着陈国良,压低声音说了几句什么,又挂断了电话。
"陈先生,您在这里稍等一下,我去处理一些手续。很快回来。"说完,张伟起身离开了座位,走进了里间办公室。
陈国良坐在椅子上,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看着张伟和几位同事在里间低声交谈,时不时朝他这边看一眼。是他的情况太复杂了吗?还是出了什么问题?
十几分钟后,张伟回到座位,脸上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兴奋。
"陈先生,关于您的身份证问题,我们需要核实一些信息。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您不介意多等一会儿吧?"
"没关系,我有的是时间。"陈国良平静地回答。
"您现在有地方住吗?"
"还没找,打算办完身份证再去找旅馆。"
张伟点点头:"那您先在这里休息,我已经让同事准备了午饭,一会儿一起吃。下午我们继续处理您的事情。"
陈国良有些受宠若惊:"这多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
"不麻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张伟笑着说,"您这三十年经历不容易,我们能帮就帮一把。"
午饭是派出所食堂的家常菜,有红烧肉、青菜和汤。陈国良已经很久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菜了,吃得很香。张伟一直陪着他,聊着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给他介绍现在的生活方式。
"现在几乎什么都可以用手机完成,打车、点餐、购物,甚至看病挂号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
陈国良听得一头雾水,但很有兴趣:"这么神奇?我得学习一下。"
"没问题,适应需要一点时间,但很快就能上手的。"
午饭后,张伟接了个电话,面带微笑地看着陈国良:"陈先生,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您。"
陈国良疑惑地看着他:"什么好消息?"
"关于您的户口和身份证问题,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不过,在此之前,我想请一位朋友过来见您,他可能对您的情况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