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在甘肃兰州,一家名为甘肃港新知识产权保护有限公司的企业,正以“铁腕”姿态为创新成果筑起铜墙铁壁。成立至今,这家公司累计挥出503记“维权重拳”——从联合利华在甘肃的“打假闪电战”,到本土音乐人向综艺巨头“亮剑”追讨百万赔偿……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对市场秩序的雷霆守护。
据介绍,该企业为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子公司,近年来,通过“专项维权+常态保护+咨询服务”协同机制,已为189项商标侵权、261项版权侵权及53项专利侵权提供专项服务,并签订2家重点企业的年度保护协议,实现从个案处置到系统性风险防控的升级。其服务对象既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惠及本土中小创新主体。
司法互动是甘肃港新另一大亮点。2024年,由其承办的“甘肃赛信知识产权调解中心”挂牌成立,并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截至2025年2月,该中心累计接收法院委派案件872件,涉案金额超4.4亿元。其中,“柏达牌”商标侵权案历经5年拉锯战,最终通过调解结案;推动北京与兰州两地法院首度联动,建立知识产权案件跨区域联调机制。此外,调解中心参与的“文化传播公司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入选甘肃法院十大经典案例,其专业能力获司法厅及法院高度认可,2022年更被评为“优秀特邀调解组织”。
甘肃港新还积极搭建政企桥梁,联合兰州市知识产权法庭、市场监管局举办专题研讨会,推动侵权判定与赔偿标准优化;联合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有限责任公司与调解中心联动,形成“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高效模式。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更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共识。
从个案突破到机制创新,甘肃港新以专业与担当,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硬核守护者”。其探索证明,唯有司法、企业与社会多方协同,方能织密创新保护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