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你是个诗人,于是我有点懂你了。”
第一次在泛黄史料中与殷夫先生相遇时,我在排演笔记上写下这句话。
中学以来,我也写诗,希冀用诗句对抗青春的迷茫。只是写得多了,反而开始疑惑起诗歌的意义。而后,殷夫先生出现了,带着他的故事和诗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其实称呼殷夫为先生,多少是有些奇怪的。毕竟我现在已经超过了他牺牲时的年龄。但当舞台灯光一次次暗下去又亮起来,当我一次次缓缓褪下殷夫沾着“血迹”的戏服又再次穿上,化妆间镜子里映出的不仅是21世纪青年的面容,更叠印着九十多年前那些执笔为枪的身影。是的,殷夫先生早已用滚烫的灵魂在我的身体里烙下永恒的印记。
而当我望向我的同伴,一如九十多年前的他。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不是自己在战斗。我们正被同一种伟大的精神所鼓舞,我们的心是烫的,我们即将振臂高呼!
我猜想,这也许就是诗的意义。
当我在排练中无数次诵读《血字》时,突然明白那些力透纸背的诗句不是墨迹,而是年轻心脏泵出的热血。他本可以像兄长那样成为军官,却选择在租界亭子间用钢笔作刀枪;他完全能靠才华跻身文坛,却甘愿在工人夜校用诗句播火种。
今天站在智能屏幕前的我们,已不需要像殷夫那样在巡捕房的追捕下油印传单。但当我们面对算法茧房里的信息轰炸,当消费主义试图消解我们的理想,这种没有硝烟的战场何尝不需要战士?殷夫在诗歌《孩儿塔》中写道:“残酷的时光,我见你”,这让我想起在科技实验室彻夜攻关的伙伴,想起在乡村振兴一线奔走的身影。新时代的青年依然在用不同的方式书写“血字”,只不过我们的墨水变成了芯片上的刻痕,田垄间的脚印,云端里的代码,或者一首诗,一部戏。
我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我们的校歌,歌词出自田汉先生,《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今年是左联成立95周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的90周年。九十余载岁月匆匆,先辈的故事已经长成这片大地上的每一株花草,每一棵树木。
如今,我们依然听着他们的故事,读他们的文字,听他们的歌。
他们,已是我们。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起来吧!青年们!以青春之我,铸中华之魂,成时代之光!(摄影:王凯)
原标题:《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李佳宬:殷夫让我懂了诗的意义》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李佳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