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3月12日,苏州博物馆通过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及微博等官方账号联动发布了一条“唐伯虎回答我”创意短视频。
该视频运用AI技术复原明代才子唐伯虎形象,呈现其“暴躁文人”的反差人设:唐伯虎时而无奈回应网友对其“风流才子”的刻板印象,时而动情讲述坎坷人生与艺术追求,更以一句魔性洗脑的“Tell me! Why? Baby why? ”对现代观众发起灵魂拷问……
今天,知行君带着大家一起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唐伯虎。
唐寅,1470年3月6日出生,据传正赶在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唐寅,字伯虎。
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与母亲邱氏在苏州皋桥一带经营一家小酒馆,生意还可以。当时的江南经济比较发达,拥有“天堂”之称的苏州,商业和手工业都很繁荣,是“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的胜境。其父母所经营的酒馆处于苏州闹市,南来北往客人非常多,日子慢慢过得比较殷实。
唐伯虎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喜悦和希望,他自幼聪明伶俐,年少时便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唐广德常年做生意,日益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对年幼聪颖的唐伯虎寄予厚望,决心“贾业而士行”“用子畏起家致举业”,花重金请私塾教师教授唐伯虎。在这样的环境中,唐伯虎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常常手不释卷,夜以继日地苦读。唐伯虎性极颖厉,数岁即能为科举文字,十多岁时竟“不识门外街陌”,让周围的人惊叹不已。
唐伯虎立志要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十六岁那年,唐伯虎参加秀才考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成为苏州府学生员,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弘治十一年(1498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赴南京乡试,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扎实的学识,一举中得解元(第一名),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新星。
2
坎坷仕途路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眷顾着这位才子。唐伯虎在24岁那年,人生开始出现变故,命运给了他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所遭遇的失意和落魄,与性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竹亭高士图》 唐寅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唐伯虎之前的人生顺风顺水,极尽欢乐,在少年时与文徵明结识,性气相投,还得到文林与沈周的教导,随后与祝允明、徐祯卿相识,结为无话不谈的密友。名重江南的唐伯虎少年得志,多方之士争相与之交往,开始恃才傲物,甚至蔑视礼法,常“纵酒不事诸生业”,被人视为儒子狂徒。当时有一人张灵,为人好交游,常醉则使酒作狂,唐伯虎与他“臭味相投”,二人常有放浪不羁行为。可见,唐伯虎成名在少年,却逐渐迷失了自己。
路遥在《人生》提到:“人生最忌讳的是少年得志,少年得志易翻船,大器晚成方为道。”现今社会对“少年得志”与“大器晚成”有不同的声音,但无疑少年得志,更是一场考验。少年得志的唐伯虎并没有继续这份命运的馈赠,而是迎来了悲情的一生。
大约在24岁左右,唐伯虎的父亲去世,不久,其母亲悲伤过度,亦随之离去。其妹在丈夫家病逝,妻子在生下孩子后,得产后热离世。刚出生的儿子,也在三岁夭折。同年,家族还有多位长辈辞世。“丧车屡驾,黄口嗷嗷”,这一连串的亲人故去,对于一直处于顺境,受万人瞩目的唐伯虎来说,是何等沉重的打击!他终日借酒浇愁,遗产几乎都败尽,街坊邻居纷纷投来了鄙夷的目光。
一些好友见状,时常规劝他,祝允明曾提醒他说“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经历了一段灰暗的时光,唐伯虎终于幡然醒悟,遥想十六岁高中秀才第一名,名噪一时,如今已过十几年光阴,自己却虚耗光阴,一事无成。唐伯虎在《夜读》一诗写道:“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如此豪言壮语,可见其雄心。
明弘治十一年冬(1498年),唐伯虎坐船经京杭大运河赴京赶考,与其同船北上的考生中,有后来对之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徐经,徐经头脑灵活,极通人情世故,常带着厚礼四处拜访活动。他们不仅拜访了吴宽、王鏊等人,还拜访了后来做了主考官的礼部右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事程敏政和礼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等人。程敏政非常欣赏唐伯虎的才学,在考试前私下接见二人。唐伯虎于程敏政家中乞诗序,以给梁送行,不料此举被人诬告为徇私舞弊。唐伯虎和徐经被捕入狱,程敏政也被罢官。在狱中,唐伯虎备受折磨,身心俱疲。最终,虽然查明二人并未作弊,但都被革除功名,发回原籍。有人认为举报之人是与唐伯虎同乘船北上赴考的都穆,也有人认为这次舞弊案并非针对唐伯虎,而是党争。《明史》卷二八六《程敏政》传载:“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明实录》载:“但言官劾其(敏政)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嗾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出狱后,唐伯虎踏上了苏州老家的归途,此番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知晓,别人无从体会,只能以“甚惜之”来表达对“南京解元”的一丝同情。或许,唐伯虎在京的遭遇,何尝不是他狂放自任导致的结果呢?回到苏州,迎接他的将会是什么?妻子的笑脸?朋友的恭贺?还是邻里的仰羡?这些本可属于自己的至上荣耀已不复存在。唐伯虎无数次在梦中演练过骑着高头大马,前有鸣锣开道,后有万众簇拥的场景并未变成现实,也没有实现父亲“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的遗愿。
至此,唐伯虎变本加厉回到南京乡试前的狂放状态,常恣意醉饮,出入妓院,在声色场中寻觅所谓酬唱知己。现存伯虎词中,几乎都与声色有关。《闲中歌》:眼前富贵一枰木,身后功名半张纸。古稀彭祖寿最多,八百岁后还如何?请君与我舞且歌,生死寿天皆由他。《漫兴》十首之一:此生甘分老吴阊,宠辱都无剩有狂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都可看出唐伯虎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心灰意冷,对仕途充满了厌倦和绝望。
3
桃花庵里诗酒趁年华
科举梦碎后,唐伯虎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以诗酒自娱。他的足迹遍布江南水乡、塞北草原、中原大地,每到一处,他都用心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美景,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诗画。
▲ 《赠月溪上人图》 唐寅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祝允明在《唐伯虎墓志铭》中说:“唐寅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暂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后人推测唐伯虎可能曾两次至徽州,唐伯虎后来皈依佛教,跟此次出游不无关系,因为他所到之处皆有著名寺刹,又是极失意之时,难免要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因此他“胸次悠然觉静虚”了。这次远行,也是他后来进行绘画艺术的一个新起点,以至于后来他成为“吴门四家”乃至“明四家”之一。
《唐寅集》中有一首著名诗歌《桃花庵歌》,是他“半醒半醉”生活的写照:“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桃花庵”是唐伯虎在游历时,找到的心灵慰藉之处——桃花坞,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是文人墨客们理想的隐居之地。唐伯虎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桃花庵,自称为桃花仙人,过着一种与世无争、自在逍遥的生活,桃花庵建成那年,唐伯虎约三十八岁。
在桃花坞里,唐伯虎创作了大量的画作与诗歌。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桃花的美丽和娇艳,更通过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也常悲人生之无常,宿命论思想占据他的思想的主流,越来越空幻。
本可在桃花坞渡过自由余生的唐伯虎,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命运之神再次捉弄了他。分封于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当时他知道唐伯虎的名气,重币聘之当师爷。朱宸濠一慕唐伯虎书画兼长,欲作十美图以献武宗。唐伯虎以为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翻盘大好时机,爽快应朱宸濠之聘约赴南昌。赴南昌后,唐伯虎慢慢察觉到朱宸濠的谋逆之心,无奈之下,他选择“佯狂嗜酒,露其丑秽”,每天早上狂饮一坛酒,脱了衣服往南昌城狂奔一圈。用尽一切办法装疯卖傻的唐伯虎,终于被朱宸濠赶走。有了南昌之行教训的唐伯虎,回到苏州后,再无功名之念,真正做起了“桃花仙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一代才子唐伯虎溘然而逝,享年54岁。
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桃花坞时,那座古老的桃花庵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桃花依旧笑春风,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关于唐伯虎的传奇故事,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感受到他当年的风采和魅力。
◎本文来源:“广州美术馆”,略有删改,图源网络,视频来源“苏州博物馆”,图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