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母婴店填写会员信息时,当你在医院留下产检档案时,当你在社交平台分享孕产经历时,这些数据可能正以50元/条的价格在地下市场流通。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孕产妇个人信息已成为黑产市场的"热门商品",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精准围猎:从产检到育儿的全链条数据倒卖
据业内人士透露,孕产妇数据因其"高转化率"备受黑产青睐。一套完整信息通常包含姓名、电话、住址、预产期等核心字段,售价在30-80元不等。其中预产期在3个月内的"热数据"价格最高,可达50元/条,是普通公民信息的5倍以上。
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渠道:医院内部人员违规导出、母婴App数据库泄露、线下商家会员系统漏洞。某母婴平台前员工承认:"用户注册时填写的孕周信息,最终都成了精准营销的筹码。"
疯狂的推销:从胎教到早教的轰炸式营销
购买数据的商家会进行二次加工。北京某代运营公司员工透露,他们每月接收上万条产妇数据,通过AI系统自动分类:孕早期推孕妇装、孕中期卖胎教课程、产后立即推月子中心和婴儿奶粉。
"最夸张的时候,新手妈妈一天能接20个推销电话。"刚生育的李女士表示,从住院开始就不断收到母婴摄影、产后修复等骚扰信息,甚至有人能准确说出她的分娩方式。
法律利剑与维权困境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取得单独同意。但现实中,某地破获的案例显示,一名医院临时工仅用U盘就拷贝了6000余条孕产妇信息。由于违法成本低(每条信息获利仅几毛钱)、取证难度大,多数受害者最终选择忍气吞声。
专家建议,孕产妇在提供信息时应要求机构出具保密承诺,收到骚扰后可向网信部门举报。目前江苏等地已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母婴领域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但彻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仍需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监管、提高技术防护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