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最丰满课堂,完全可以践行幼小衔接!

文 | 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今年五一小长假,两位我熟悉的《新民周刊》资深读者即十岁的黄珞梵同学和乌南幼儿园青年教师顾怡晨,给了我重操旧业的机会。她们感兴趣的问题聚焦于博物馆和古文化,特别是青铜器国宝的相关来历和非遗元素的魅力解构等;且顾老师更希望相关解读能有幼儿视角。

黄珞梵目前就读于上海交大附属浦东实验小学北校四年级,今年五一就在父母的陪伴下去了上海博物馆东馆。她告知初衷是:“上博东馆有一个双馆讲解,即绘画馆加青铜馆,我去绘画馆的原因是因为我个人也在学国画,已经考了花鸟九级。我就是想去看一看那些绘画大师的国宝作品。同时,想去参观青铜馆;因为早就知道上博东馆有着丰富的青铜馆藏、弥足珍贵,且有八件是永不出境的镇馆之宝。”黄珞梵在上博东馆“流连忘返,收获着独特感悟”。


今年5月1日,黄珞梵(右四)在上海博物馆东馆观摩子仲姜盘

如她告知我:“绘画馆里印象极深的文物是八大山人的丑鱼图,第一次零距离观摩。八大山人是明朝皇室的后裔,他名叫朱耷,但在清朝过得很不如意。八大两个字是朱耷,各拆了一部分下来。他一生非常喜欢画丑鱼、怪石等,每条鱼都好像在翻白眼一样,细品很有趣。”


黄珞梵零距离观摩八大山人丑鱼作品

不过,黄珞梵更感兴趣的还是青铜器国宝;而今年寒假她在河北博物馆游学之后,就和我探讨过长信宫灯等河北馆的馆藏国宝。这回在上博东馆,她被两件稀罕作品吸引着。一件是出土于云南的贮贝器,“也就是古代的存钱罐。这个贮贝器上面有八头牛,旁边的握手是两只老虎,感觉就是要扑向牛群一样非常生动”。


云南出土的青铜贮贝器同样是上博东馆的国宝重器

“另一件文物是子仲姜盘,它是古代一件水器,用来给客人洗手的。它的盘子里有许多小动物,比如鱼呀、水鸟啊、小乌龟等。在水倒进去的时候,这些小动物都会旋转。”这两件青铜国宝,正好我特别熟悉;而且见证了其在1997年分别由云南省博物馆移交和香港爱国企业家叶肇夫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新馆(人民广场)的佳话。而随着上海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这两件国宝正在东馆陈列。

我告诉黄珞梵:大约在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昆明滇池地域有一个古王国——滇国。在当地商人和官方结束以物换物的经济模式后,急需“一般等价物”即货币来成为交换中介,由于海贝在内陆地区较为稀有,所以古滇国就采用海贝当做货币来使用。而富裕的贵族们,为了储存这些贝币,就特意铸造了能与之相匹配的青铜贮贝器。到东汉年间,古滇国灭亡,贵族们的财富和贮贝器一同埋入地下。直到上世纪的50年代,新中国考古学家们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鉴定出土一批海贝和超过万件的青铜器,贮贝器便是其中之一。

40年前,我就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历史系、就了解到贮贝器的器盖上往往都装饰有立体的事物形象,其内容题材十分多样,人物生活、祭祀场景都会出现在贮贝器上,有的甚至多达一百多个人物,通过它们我们才得以一窥两千多年前的古滇国经济社会形态。黄珞梵在上博东馆观看的这件国宝,曾经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对口结对关系调拨给上海。

子仲姜盘,其铭刻的内容就更加感人至深了,体现了古老国度对家庭的最早理念。它同时体现了春秋早期极高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平,不但是目前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一级文物。而黄珞梵零距离观看的这件国宝:其通高 18 厘米,口径 45 厘米,重24.8 斤!整体呈折沿浅腹圈足之态,圈足下三只立体爬行的猛虎威风凛凛,虎身侧面与圈足边缘紧密相接;其盘壁两侧一对宽厚高耸的附耳格外引人注目,附耳外侧的云纹装饰更添神秘。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观看这件国宝时,就明白它与一般的青铜盘大不相同,盘内所铸的31个水生动物才是其精华所在!其中 11 个为圆雕,可在盘底 360 度自由旋转,另外 20 个则是浅浮雕。这 31 件装饰物在盘内有序排列成 5 周,中心是一只头顶冠发的圆雕雄性水禽,环绕其第一周的是浮雕交错的两只青蛙和两只乌龟;第二周是 4 尾圆雕的鱼;第三周是浮雕的 4 只青蛙和 4 只乌龟;第四周是 4 只圆雕的头上无冠的雌性水禽;第五周则是同样交错排列的 7 尾浮雕的鱼和 4 只圆雕蹲伏状的青蛙。达到了青铜工艺水平极致!

曾经有行家告知我:这件子仲姜盘的铸造方法堪称是巧夺天工!虽说其有可能运用了分铸技术,可要在盘底层镶嵌进这批动物下面极其微小的底轴,还得垂直保证不被卡住,让每只动物都能 360 度旋转,绝非易事!若是把连接小动物铸件的底轴嵌入盘中,那底盘必有夹层,而做这个夹层,最简单的便是进行两面焊接。然而,青铜专家们却根本未发现此青铜盘有任何焊接的痕迹。所以其具体制作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其谜底自然让黄珞梵很好奇。

经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博物馆馆长、世界级青铜考古权威马承源先生确认:该青铜盘内壁还铸有铭文6行32字,通过铭文破译得知:此子仲姜盘乃是晋国太师为妻子仲姜所制,祈求妻子健康长寿,且后世子孙万年永远享用。


青铜器权威、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在40年前的留影

晋国,就是目前山西全境,可谓是古代青铜工艺和家国礼仪的文明高地。如因为妻子姓姜,在娘家排行老二(伯仲叔季),所以这位晋国太师就将此盘命名为子仲姜盘,送给自己爱妻姜氏。让后世者感动的是:盘底刻下了6行32字铭文,表达了最初的伉俪情深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32字铭文是: 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礼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其意思是:“在六月初的辛亥日,太师为夫人子仲姜,制作了这样一个盥洗盘,盘又大又好,还很实用,祈愿妻子长寿,子孙后代作为传家宝永远传用。”太师,在春秋时期就是诸侯国最重要和地位最显赫的官衔;其在战时就是出征统帅,平时辅助国君治理国家。那么,这位太师是谁呢?迄今为止的春秋古史研究,就有专家指向尹吉甫(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75年);系当时很有权威的军事家和诗人,深得周天子信任并管控着晋国。

人有悲欢离合,爱妻去世后,子仲姜盘自然成为殉葬品。而到了近代,子仲姜盘即于山西出土。作为前所未有的青铜器珍品,此等宝物迅速引起了当时文物贩子的窥伺;不久后就不幸离散海外不知所终。上世纪90年代,文博机构才奇迹般地追踪到子仲姜盘的踪迹。这件国宝竟然现身于香港,彼时的主人是一位爱国企业家、时任太阳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叶肇夫。

1994年8月14日,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和副馆长王庆正应邀赶赴香港,即来到叶肇夫的办公室。两位青铜器权威很快验明正身,感慨万分!这次会面结束后,回到上海的马承源馆长就一直牵挂着子仲姜盘。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落成,1997年为举行喜迎香港回归的主题展览,马馆长专程致信叶肇夫希望能借子仲姜盘展览。叶肇夫很快回复:“可以展览,另外这件东西你们不用借了,我送给你们。”也就是从当年6月起,国宝永驻上博!

在为黄珞梵同学复盘了子仲姜盘的来历和佳话后,我再和顾怡晨老师深度交流。我就觉得青铜文明的故事,对于青年教师和幼儿们家长而言,是丰富假日生活的心灵馈赠;但对于幼童而言是否太专业了?博物馆讲解员和老师、家长,很难对付五六岁孩子的好奇。因此我更建议顾老师和她的同事们,给孩子们交流相对容易把握的非遗元素吧。


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赠予顾怡晨老师《于漪传》,学习教育家精神并交流非遗传承话题

青铜器,还是等孩子们升入小学后再鉴赏风华。而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最丰满课堂,完全可以践行幼小衔接!


今年五一前夕,作者(左)在上海青浦区调研时和庆华小学校长吴根华交流非遗传承话题


五一“反向旅游”逆袭:哪些小众城市最受欢迎?

武契奇访美半途而返,目前仍决心访俄

军事 | 普京究竟想揍谁?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