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22日发生克什米尔袭击事件到今天,印巴争端已经持续了14天之久,双方除了在军事上对峙外,水源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根据参考消息5月5日的报道(下图),印度方面在4日已经切断了流向巴基斯坦的河水,意图不让“一滴水”进入巴基斯坦。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杰纳布河(印度河最大支流)急剧干旱,巴基斯坦百姓接下来或将深陷干旱之中。



印度这种个“滴水不予”的态度,虽然是对付巴基斯坦的“利器”,但却惨绝人道。现在,巴基斯坦“先淹后旱”,形势危急,巴方已经向中美俄3国求救,伊朗方面也紧急开始斡旋。

印度“水武器”的厉害之处

印度和巴基斯坦紧邻,印度河途经两国,后者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度河起源于青藏高原,穿越克什米尔,流入巴基斯坦。因为青藏高原地势极高,所以,印度河整体是“大河向西流”,最后直入阿拉伯海。印度河是印度的第三大河流,却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河,巴方的农业灌溉,大部分都依靠印度河。但遗憾的是,虽然印度河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但上游有一小部分在印控克什米尔区域内。



由于印度河是跨国河流,河水又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在上个世纪40年代,印度经常截断河流,以限制下游用水,让巴方苦不堪言。1960年,在世界银行的调解下,巴基斯坦和印度签订了《印度河河水条约》,此条约保障了巴基斯坦的用水需求。

换句话说,印度控制上游水源,在80年前就有“前科”了,只不过后来由于要履行条约,因此不再行此卑劣手段。然而,80多年后的今天,莫迪又“重操旧业”了。



自4月22日克什米尔袭击事件发生后,莫迪以巴基斯坦向袭击者提供支持为由,悍然发动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威胁。4月23日,莫迪单方面撕毁了《印度河河水条约》,关闭印度和上游的伯格利哈尔大坝,切断了流向巴基斯坦的滚滚河水。

印度这种毁约的行为,让巴基斯坦百姓非常恐慌,3天内,下游河水水位急剧下降,眼看就要看到河底。然而,没想到的是,到了4月26日凌晨三点,印度在不通知巴方的情况下,突然开闸放水,囤积三天的水量如猛兽般奔涌而下,导致让下游的河水暴涨。巴方甚至因为准备不足,而造成洪灾。



印度这种“断水-放水”的做法,把巴基斯坦折腾得够呛。

印度再次“断水”,巴方“先淹后旱”

巴方刚刚从“洪涝”中走出来,接下来又将面临“干旱”。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印度方面在5月4日就已经再次切断印度河上游水源,并声称不允许印度河的“一滴水”流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面临了“先淹后旱”的问题,现在两天过去了,巴基斯坦境内的河床已经暴露出来,下游用水成了大问题,巴基斯坦现在只能望“旱”兴叹。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印度在上游的伯格利哈尔大坝并不具备长久储水能力,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印度说不定还会突然放水,到时候巴基斯坦可能还会面临“干旱-洪涝”的窘境循环。



对于印度的这种做法,巴基斯坦此前就已经向中美俄等大国求援。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支持巴基斯坦的安全关切,为双方争端降温,提倡对话解决问题。俄罗斯一方面表示对遇难者进行哀悼,另一方面呼吁双方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冲突。而美国方面的态度几经变化,最初特朗普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4月30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分别给印巴双方通电话,在电话中,鲁比奥强调和印度的合作,反而敦促巴方配合印度的调查,美国这是有点“拉偏架”的意思。到了5月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再次表态说:特朗普政府希望巴基斯坦能够协助追捕袭击者,并呼吁印巴双方保持克制。

虽然美国说这话另有目的(急于和印度开展关税谈判),但中美俄三方目前的整体态度都是劝和促谈。然而,莫迪方面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意向。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来了,它就是伊朗。

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5月5日,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5日抵达巴基斯坦展开斡旋行动。阿拉格齐已经到达巴基斯坦,并和巴方总理会面。根据伊朗媒体的报道,阿拉格齐在8日还会到达印度,和印方高层举行会晤。



这是自印巴边境冲突升级以来,首次有外国政要直接介入调解,外媒对伊朗的此次斡旋非常看好。然而,从目前莫迪再次断水的行动来看,伊朗的斡旋未必有用。

笔者认为,印度方面在此次争端中有三个错误:

第一,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指控巴基斯坦,其本意或许是为了给国内一个交代,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第二,单方面撕毁《印度河河水条约》,这种单方面退群的行为,对印度的国际信誉是一个较大的损伤

第三,通过“断水-放水”的方式,来针对巴基斯坦平民,希望借此来给巴方施压。这种行为违反人道,甚至可能会犯“反人类罪”。



公道自在人心,希望印巴双方配合国际社会查明真相,早日还南亚百姓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