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上发生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据环球时报报道,韩国前总统文在寅28日向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李在明发文祝贺。此前一天,李在明正式当选第21届总统选举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最新民调显示,李在明以48.5%的支持率,位列新一届总统热门人选首位。此外,韩媒称,代总统、国务总理韩德洙将于下月初宣布参加总统选举。韩联社28日称,文在寅当天通过脸书发文表示,向李在明“致以热烈掌声和祝贺”。文在寅呼吁“与所有渴望民主、民生与和平的力量联合起来,实现压倒性的政权更替”。实话说,李在明能够获得这个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属实不易。
尹锡悦上台后,为了彻底扫清政治威胁,曾推动国会通过针对李在明的拘捕同意案,打算逼李在明“认罪”。去年11月份,韩国法院一审宣判结果,认定李在明违反了《公职选举法》,判处其一年监禁,缓刑两年执行。所幸,今年3月份此案进行了二审,推翻了一审结果,又改判李在明无罪,这才扫清了李在明通往总统之路的一道重要障碍。毕竟要是被彻底定罪的话,按照韩国的法律,李在明将在数年内被禁止参与任何的公职选举。
第二件事,据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据俄罗斯外交部28日通报,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前一天与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通电话,双方同意继续“在各个层面接触”。根据通报,两人就“俄美政治对话中的关键方面”交换了意见,重点讨论乌克兰危机以及其他一些国际问题。根据俄外交部的说法,俄美两国对话最近“显著加强”。当记者问及美方在哪些领域提出放松对俄制裁时,拉夫罗夫说,目前尚未有相关建议被提出。不过,美方已明确告诉俄方,“有兴趣一起做生意”。
这场看似意外的对话背后,实则暗流涌动。从美国角度看,持续的俄乌冲突不仅消耗着欧洲盟友的耐心,也让自身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布局受到掣肘。随着中东局势的变化、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加剧,美国急需腾出手来应对其他方向的挑战。而对俄罗斯而言,在经济领域打破制裁困局、在国际舆论场争取更多话语权,也需要与美国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这种微妙的“利益需求”,或许正是促成双方愿意重新接触的关键因素。
第三件事
据看看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2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里约热内卢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王毅说,最近国际形势又出现不少新变化,变化是这个时代的常态,但不变的是中俄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双方要共同努力,将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不断转化为各领域合作成果。拉夫罗夫表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俄中保持密切互动十分必要。俄方愿同中方相互支持彼此举办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王毅外长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八个字,再次为中俄关系定调,向世界彰显了中俄关系的稳定性与独特性。而中俄关系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上,早在2001年,中俄两国就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这一关系准则。当然,乌克兰问题同样是这次会面的重要议题,俄外长向中方交了底,重申俄方愿意在不设前提的条件下,同乌方开展和平谈判,致力于解决危机的根源性问题,为地区和平稳定创造条件。
俄乌冲突仍在继续(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中俄周边并不算特别安稳。印巴两国因恐袭事件,导致双边关系紧张、甚至开始爆发小型开火冲突。这也就给中俄敲响了警钟,两国作为亚欧大陆的重要力量,自然需要对地区安全形势,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犯下邻国忽视危机的错误。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如果地区冲突不能及时得以控制,可能会演变为更大范围的动荡。因此,中俄两国加强在反恐和安全领域的合作,不仅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更是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