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土地供应背后的城市野心
2025年,旌德县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正式出炉——64.48公顷土地将如何分配?工业用地占比53.65%,住宅用地紧追其后,公共设施、商服用地精准落子……这份计划不仅是数字的罗列,更是旌德未来发展的“密码”。
结合《旌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我们试图解码:这座皖南山城,如何在耕地保护与工业化之间平衡?如何借土地撬动“长三角后花园”的野心?
NO.1|壹
工业用地“狂飙”:53%背后的产业野心
数据说话:2025年工业用地供应34.6公顷,占比超五成,主要集中在篁嘉工业园区和经开区。其中,智能安全帽、汽车零部件、竹制品加工等7大项目将落地,总投资预计超10亿元。
规划衔接:总规明确“一区四园”产业布局,经开区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篁嘉园区则瞄准高端制造业。此次供地计划中的年产60万顶智能安全帽项目、鑫瑞汽车零部件项目,正是对这一战略的落地。
深层逻辑:工业用地“狂飙”背后,是旌德摆脱“纯旅游依赖”、补强实体经济的决心。总规提出“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工业用地的高占比,正是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部投资的“硬筹码”。
NO.2|贰
住宅用地“稳中有增”:城镇化加速与人口争夺战
供应结构:住宅用地16.99公顷中,中小套型商品房占比超70%,保障性住房用地6公顷,集中于高铁新区、白地镇和三溪镇。
热点区域:高铁新区成为供地焦点,3.99公顷住宅用地将建设现代化社区,同步配建幼儿园、商业设施,打造“产城融合”样板。总规提出的“南城北产”空间结构,在此次供地中已现雏形。
未来挑战:旌德城镇化率57.58%(七普数据),但人口外流压力仍在。通过低价商品房和保障房“组合拳”,能否吸引年轻人回流?土地供应仅是第一步,配套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才是关键。
NO.3|叁
公共设施“加码”:15%的民生账本
民生投入: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9.68公顷,涵盖白云山气象站、公安局办案中心等项目;交通运输用地0.26公顷,重点打通三溪路延伸段等“毛细血管”。
乡村倾斜:白地镇、俞村镇获配商服和公共设施用地,结合总规“优化乡村空间布局”要求,推动“文旅+农业”融合。例如白地千草园项目将打造中药材观光基地,激活乡村旅游。
隐形红利:公共设施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土地增值的“催化剂”。例如,高铁新区配套完善后,周边住宅和商业用地价值将显著提升。
NO.4|肆
生态红线“守与攻”:53公顷土地中的平衡术
底线思维:总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2.13平方公里,2025年供地计划中,工业、住宅用地严格避让生态敏感区。例如,云乐镇商服地块位于非核心生态区,且要求“低密度开发”。
修复承诺:供地计划提及“工矿废弃地复垦”,与总规“矿山修复三年行动”呼应。例如,版书镇江坑村玻纤项目用地,需同步完成周边山体生态修复。
矛盾点:工业用地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冲突长期存在。如何避免“边开发边破坏”?旌德的答案是:以产业升级换生态空间——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或是破局关键。
第一房研究院观点:土地供应背后的三大趋势
1.工业立县,但需警惕“地产化陷阱”
工业用地高占比释放强烈发展信号,但需严防“以工业之名行地产之实”。建议建立用地效益评估机制,对低效工业项目及时清退。
2.“小而美”城镇化的突围之路
旌德人口规模有限,城镇化需走“精致化”路线。高铁新区应聚焦“15分钟生活圈”建设,避免盲目扩张。
3. 生态价值兑现的长期博弈
作为“长三角后花园”,旌德的生态资源是最大IP。未来需探索“生态补偿+文旅开发”模式,例如将矿山修复区转化为研学基地,实现保护与收益双赢。
结语:
2025年的土地供应,是旌德迈向2035年国土空间蓝图的“第一块拼图”。工业狂飙的背后,是转型的阵痛与野心;住宅与公共设施的加码,是民生与经济的双线作战;而生态红线的坚守,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考验。
这座皖南山城的未来,或许就藏在这53%的工业用地、26%的住宅用地,和15%的民生投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