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肩担月,脚步生风,“00后”的葛高静,是扬州市公安局江都分局龙川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这位眼里有光的“元气学霸”,靠着一股韧劲儿,在警营里解锁多重身份。她是街头巷尾的“暖心调解员”,用温柔话语化解邻里矛盾;也是警营笔尖的“文艺轻骑兵”,以灵动文字讲述暖心警事。她用青春与才情,在警徽下书写属于新时代年轻民警的精彩篇章。
“在基层,我被现实
狠狠上了一课!”
在警校时,葛高静可是实打实的“学霸天花板”。拿过3次国家奖学金、6次一等奖学金,连续三年专业成绩第一,还把模范大学生、优秀大学生等荣誉收入囊中。 在新媒体团队当“笔杆子”时,她写的文章篇篇刷屏,好几期推送阅读量轻松破万。全国计算机二级、大数据情报分析师初级证书、国家级大创项目,甚至还有论文发表在省级期刊上,可谓是 妥妥的全能选手。
参加工作后,她的多元特长也成为工作中的“法宝”: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成功化解外国友人被骗风险;化身文字“捕手”,用细腻笔触撰写多篇文章,温暖无数读者。她还以出色的演讲口才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诠释青年民警风采。
可谁能想到,这位多才多艺的学霸一到基层也会“水土不服”。第一次独立调解邻里纠纷,就被当事人一句“一个小丫头能懂什么?找个老民警来!”呛得说不出话,只能默默攥紧警服。处理债务纠纷,“你懂什么”的呵斥,让她在归途警车里无措凝噎,心里满是委屈和自我怀疑:“难道课本上学的,在现实里真的不管用吗?”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
“凭什么别人能干的,我就干不了?"这句话成了葛高静的口头禅,为了适应基层工作,她下了不少苦功夫。刚到社区那会儿,这个迷宫般的老城区可没少给她下马威——七拐八绕的巷子像贪吃蛇,租客名单比毛线团还乱,连老居民都说不清的陈年矛盾,全成了她的"拦路虎"。
头回巡逻,葛高静在巷子里转得晕头转向,但她依然揣着小本本挨家挨户串门,见人就问:“阿姨,这片区哪栋楼纠纷多啊?"“大爷,最近咱这儿有啥新情况没?"没几天,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类信息。
从事社区工作让葛高静碰过不少钉子,可她偏不信邪,面对质疑,便反复观看老民警的执法录像,钻研他们的“土话智慧”;知识储备不足,她就利用下班时间学习各类法律条文,将知识经纬缝入市井阡陌。渐渐地,居民们发现这个扎马尾的姑娘,说起"家长里短"也能娓娓道来。
最让她挂心的是男孩小强,父母常年在外只剩奶奶一人照看他,小强性格内向,天天闷在家里不肯上学。了解到情况后,葛高静主动上门家访,第一次,内敛的小强躲在被子里一声不吭。打那以后,她就化身“知心大姐姐”,每次来都带着零食和小玩具,找他聊天。慢慢地,小强敞开了心扉,还偷偷把她送的警察小熊放进书包里。葛高静给予的温暖与关怀,让小强心中萌生了当警察的梦想,“姐姐,我以后也要当警察!"这话让她眼眶发烫,轻拍小强的肩膀:“那可得好好读书,这样才能实现哦!"
“把反诈网织密一点
大家就能少踩点坑!”
“咱社区老年人多,不少还是留守老人,特别容易被骗子盯上。”葛高静深知防诈胜于止损,她把反诈宣传融入日常,走街串巷时化身“移动小课堂”,随时为居民答疑解惑。
为了把反诈做到位,她拉上老年大学、社区、银行,组建了“警校域企”反诈联盟,不管是学校、企业,还是电影院,到处都有她宣讲反诈的身影。她脑子活点子多,总琢磨新花样,千遍万遍地反复宣传,就为了让大伙不上当。现在走在街上,总有人拉住她:“小葛警官啊,反诈提示我可记牢喽,骗子电话一响,我直接就挂!”她笑着点点头:“记住就好,咱们的钱袋子,我可得给大伙守严实喽!”
青春的高度不在云端,而在为民服务的每寸土地;生命的静美不止于绽放,更在扎根的深度。从警校“学霸”,到处警“小白”,再到社区“团宠”,葛高静用静水流深的力量,勾勒多维度的青春笔触,于无声处悄然绽放芳华!
专栏阅读
来源丨江苏警方编辑部 扬州警方
编辑丨居泽欣
审核丨张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