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的青山秀水间,一曲黄梅清音正以破竹之势穿透时空的藩篱。安徽省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刘丽华团长这位兼具传统风骨与现代视野的戏剧人的带领下,剧团走出了一条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破圈之路。这场突围不仅关乎一个地方剧团的存续,更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与语境下的涅槃重生。从乡间戏台到全国舞台,从坚守传统到拥抱创新,刘丽华与剧团的故事,既是一曲传承与突破的赞歌,也是一部当代戏曲人的奋斗史诗。

传承与创新的交响:剧团的重生密码

怀宁县是黄梅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戏曲基因根植于百姓生活的土壤中。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戏曲如何与年轻观众对话、如何在文化市场中立足,成为剧团生存的必答题。2010年,刘丽华接任剧团团长时,剧团正面临观众流失、资金短缺、创作乏力的多重困境。剧团演员队伍呈现“两头沉”的尴尬局面——老演员仍坚守舞台,而青年演员严重稀缺,中间力量几乎断层。更令人唏嘘的是,剧团服装间堆积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蟒袍戏服,一双彩鞋谁主演的戏份多就谁穿。

刘丽华深知,黄梅戏的根在乡土,但枝叶需向更广阔的天地伸展。她带领剧团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我,深入基层采风,挖掘本土故事,同时引入现代编剧手法和舞台技术。从传统剧目《女驸马》《天仙配》的青春版改编,到原创作品《独秀山下的女人》《皖河谣》《李离伏剑》、移植作品《挑山女人》的诞生,剧团的作品既保留了黄梅戏韵味,又融入了时代精神。例如:《挑山女人》以齐云山真实人物为原型,讲述一位母亲用扁担挑出家庭希望的感人故事。剧中,刘丽华亲自担纲主演,将传统黄梅戏的“悲情叙事”转化为坚韧向上的力量,用戏曲的语言诠释了当代女性的生命史诗。



《挑山女人》:从地方戏到文化现象

一出黄梅戏何以催生全民感动?安徽(安庆)“四季有戏”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五一演出季,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精心移植创作的大型黄梅戏《挑山女人》2025年5月3日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隆重上演,场内座无虚席。这部取材于真实生活的现代题材黄梅戏,主演刘丽华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这位当代“女挑夫”坚韧不屈的生命力演绎的入木三分。当王美英面对命运重压含泪独白时,观众席啜泣声此起彼伏;而当她咬牙挑起生活重担昂首前行时,雷鸣般的掌声又瞬间响彻剧场。

演出现场不仅让观众数度落泪、掌声不断,更在散场后形成“台上台下共拭泪”的震撼场面,多位观众表示:“刘丽华不是在演戏,她就是王美英!每个眼神都像在掏心掏肺。”

谢幕后仍有大批观众驻足剧场,“返场”呼声高涨,“刘丽华再来一段!”盛情难却之下,刘丽华重返舞台,与全场观众一起合唱《女驸马》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形成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观众深度共鸣的文化现象。



1. 现实题材与传统戏曲的破壁共生

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与现实题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审美裂隙。2017年刘丽华在安庆观看沪剧《挑山女人》后深受启发,如果自己也能演这样一部戏该多好。2020年年底,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准备移植创作《挑山女人》,安徽的题材,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用黄梅戏来表现更具优势。2021年经过多方努力,《挑山女人》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进行首次彩排,用黄梅戏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呈现,广受好评。

2. 双重身份的艺术突围

主演刘丽华将黄梅戏的“甜润”唱腔处理得沙哑而富有颗粒感,在“挑担步”的传统身段中融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用颤抖的小腿肌肉和浸透汗水的衣衫构建出真实的劳动美学。这种“去程式化”的表演探索,让戏曲的虚拟性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达成微妙平衡。

作为院团掌门人,刘丽华在艺术生产机制上的创新更显战略眼光。在黄梅戏《挑山女人》创排中,她采用“田野调查——剧本孵化——舞台实验”的三段式创作法,多次带领剧团成员深入齐云山采风,收集素材,为传统戏曲注入了现代生命力。这种“艺术家——管理者”双重身份形成的张力,恰似剧中人肩挑的扁担,一段承载者艺术理想,另一端维系着市场法则,在动态平衡中走出地方院团转型的新路径。

3. 文化场域中的涟漪效应

剧中对“挑山女人”这一角色的塑造,颠覆了传统戏曲中女性常作为“被拯救者”或“道德符号”的刻板形象,展现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主体性,成为当代女性主义叙事的艺术载体。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挑山女人》现象证明:真正扎根人民、观照时代的艺术作品,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破圈之路:从乡间戏台到文化品牌

在刘丽华的掌舵下,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破圈”不仅是艺术表达的突破,更是一场全方位的文化突围。1949年成立的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血管里流淌着最纯正的戏曲基因。刘丽华回忆:“每次下乡演出,条件很差,行李要带,还要带床以及生活用品,简直就是一次搬家。”1958年,省里表扬怀宁县黄梅戏剧团,送了一副匾,上面有“一根扁担挑遍全县”几个大字,正是这种与土地的血脉相连,让剧团保留了黄梅戏最本真的韵味。

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传统戏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剧团演出一度锐减。“2021年冬至唱完最后一场团拜会演出后,整个剧团便陷入了长时间的停摆。”刘丽华回忆。

“既然把年轻人招进来,就要让他们有戏唱。”2022年初,刘丽华决定把戏台子搬进直播间。说干就干!组织直播团队,购买直播设备,构思直播内容。2022年1月,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正式入驻抖音,并开启直播。剧团演员坦言:“对着镜头唱戏比登台还紧张。”“我们不敢有太多期待。当时想,第一次直播能有超过百人观看就很好了。结果当天最高在线人数达到七八百人,大家都很兴奋。”

在此后,每晚七点半,剧团的青年演员们会准时出现在抖音直播间。她们身穿戏服、带着戏妆,在专业表演和愉悦互动中,把一段段或经典或冷门的黄梅戏唱段分享给观众。



时常开播不到一刻钟,直播间就收获十几万观众点赞。随着直播时间延续,观看人数持续飙升,最高时接近4万人。源源不断的好评更是占满了整个屏幕,不少戏迷评价“太好听了”“唤起了我童年回忆”“因为你们,我一个00后竟然爱上了黄梅戏”。

这场数字化实验带来惊人裂变:剧团抖音账号收获粉丝过百万,直播间打赏收入反哺线下创作。令人惊喜的是,年轻观众占比从不足10%跃升至45%。刘丽华说:“直播间不是妥协,而是让传统艺术以轻盈姿态回归生活现场。”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紧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基因,以孔雀东南飞传说发源地、石牌戏曲文化圈、独秀山等本土IP为核心素材,创新推出“戏曲+短视频”文旅融合传播渠道。通过提炼《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唱段和黄梅戏传统小戏——花腔小调的“戏曲高光时刻”,结合幕后纪实、非遗教学等轻量化内容,在抖音平台打造#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话题矩阵,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同时,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深耕基层文化服务,探索从乡村走向城市。在持续做好“送戏进万村”,将黄梅戏送到乡村百姓家门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城市演出渠道。此外,剧团依旧坚持“戏曲进校园”及公益演出,从田间地头到校园操场,从乡间戏台文化品牌,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播黄梅戏魅力。并打造周末剧场,采用“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模式,结合现代舞美与年轻化演绎,吸引新老观众。



在剧团成员的眼中,刘丽华是“团长”,更是“大家长”。2010年担任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后,刘丽华每年几次去安庆的黄梅戏学校招生,想方设法为青年演员创造条件,给年轻人安排住宿、发放餐食补贴和实习工资,诚意留下那些真正热爱黄梅戏的好苗子。疫情期间,她开启抖音直播项目,让演员们通过线上演出获得收入。这份对艺术与人的双重关怀,让剧团凝聚成一支既有艺术理想又有战斗力的队伍。

如今的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已成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但刘丽华始终清醒:“流量是路径,不是终点。黄梅戏的魂,在人间烟火里,在代代相传的乡音里。”剧团走红后,仍坚持“送戏进万村”“送戏进校园”以及公益演出。传统戏曲的突围之路,不在对过去的复刻,而在对当下的回应;文化传承的密码,既需守住艺术的根,更要长出创新的枝。

正如《挑山女人》中那句撼动人心的词:山道要平众人踩,山花要美经霜开。刘丽华与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正以黄梅戏为扁担,挑着传统文化的重量,走向更辽阔的天地。(记录者:梁宝进)

责任编辑:吴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