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能否成为浙江省下一个“双一流”大学?作为浙江省属高校的“领头羊”,浙工大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政策支持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冲刺势头。
浙工大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学科优势上。作为以化工起家的高校,该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位列全国前十,并成为浙江省重点打造的“登峰学科”。这一学科不仅拥有“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先进分离膜材料”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更在2024年凭借“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浙江首所牵头获此殊荣的“双非”高校。
值得关注的是,该学科下的化学与工程学已进入ESI全球前1‰,科研团队在锂金属电池、风电叶片涂层等前沿领域频频突破,仅2025年便在《Nature》发表重磅论文,破解了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性难题。这种“顶天立地”的学科布局,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又深耕区域产业痛点,为浙工大冲击“双一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实力的跃升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2025年浙工大预算达48.88亿元,位居全国省属高校前十,远超省内其他竞争对手。这笔资金不仅支撑了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运转,更催生了一系列硬核成果:近五年累计获国家科技奖10项,仅2024年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专利转让量跻身全国第九。
特别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学校与6家行业龙头、15所海内外高校共建28个研发中心,智能建造、空间数字技术等新专业直接对接产业链需求,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更成为人才储备的“蓄水池”。这种“科研-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使得浙工大在软科2025年榜单中稳居全国77位,综合实力已比肩中游211高校。
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为浙工大注入“加速度”。浙江省早在2024年8月的省委常委会上明确要求“推动浙工大加快迈向世界一流”,时任省长王浩更亲自督战,将其定位为破解浙江高教“一超多弱”困局的关键落子。在省级层面,“双一流196工程”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持续加码,仅2025年就为重点学科投入超10亿元。
地方政府同样鼎力相助,德清县围绕浙工大莫干山校区打造“环工大知识经济圈”,不仅配套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更针对该校毕业生将购房补贴上浮10%,构建起“学科-产业-城市”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这种“举省体制”的扶持力度,在各省“双一流”争夺战中堪称罕见。
当然,浙工大的“登峰之路”并非坦途。外部竞争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同以化工见长,两校学科高度重叠,而江苏作为教育强省的政策倾斜可能削弱浙工大的突围优势。此外,宁波大学被“双一流”警示的教训近在眼前,如何避免重蹈“重申报轻建设”的覆辙,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仍是校方面临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