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5日,德国新闻电视频道披露了一条震撼国际社会的消息:联合国正式拒绝支持以色列主导的“加沙地带援助物资运送计划”,并毫不客气地指出,该计划不仅违反基本人道主义原则,还被严重怀疑是以“援助”之名行“军事打压”之实。



联合国驻加沙的人道主义机构在声明中措辞罕见地强硬,直指以色列的所谓“援助”方案,事实上是在“强化对作为施压手段的关键物资的控制”,其核心目的,是将食品、药品、饮水等最基础的生存资源变成军事战略工具,借机对加沙地区进行更深层次的封锁、胁迫与操控。

我们需要正视一个事实:在以色列发动的残酷军事行动之下,加沙已经不再是一片有人类生活的土地,而是活生生的“人道废墟”。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废墟中寻找饮用水,医院在断电与缺药中苦撑,国际组织的医疗车队屡屡被袭,人道主义灾难已全面爆发。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居然提出,要与美国以及一家新成立的所谓“国际援助分配基金会”合作,由一家美国私营企业在其军方设定的条件下,负责物资分发与现场安保。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制度化”的救助模式,实则是披着“援助”外衣的军事管控计划。

要知道,这些援助物资的分发“站点”,将设立在由以色列军方决定的位置。联合国明确指出,这种安排将迫使加沙的平民前往军事化区域“领取口粮”,不仅对平民构成生命威胁,更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人员构成极大危险。请问,这是在救人吗?而更荒谬的是,这种设想居然妄图通过“联合国背书”来获得国际合法性。



令人愤怒的是,这一系列“援助行动”的背后,是美国政府深度参与的身影。根据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5月2日报道,美方正与以色列以及该私营企业密切接洽,谋求达成“援助共识”。这一私营企业在加沙设点、实施援助、主导分发,背后不仅是巨额资金的流动,更是一场战争外包的灰色勾当。

所谓“援助”,实则是军事围困的延续;所谓“安全”,实则是对人道原则的践踏。以色列用人道主义的语言包装军事意图,美国则用私企外包的方式掩盖国家干预。这种一边轰炸平民,一边自诩“人道大使”的虚伪姿态,早已令国际社会愤怒至极。

联合国的强硬立场,终于给这场“人道主义骗局”泼了一盆冷水。声明指出,该计划完全违背了联合国援助行动所秉持的“四项原则”:人道、公正、独立和中立。而以色列此番操作,不仅践踏四项原则,更将其踩在脚下任意摆布。

事实上,这并不是以色列第一次将“援助”武器化。在过去几个月,以色列就多次限制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甚至在援助通道设伏袭击人道车队。而这次所谓“协调机制”的新包装,只不过是“换皮不换心”的旧剧重演。



更恶劣的是,这一模式将直接导致大量行动不便者、伤病者、老年人根本无法前往“指定站点”领取援助物资,从而变相形成选择性救援,甚至强迫迁移。而这,正是联合国所警告的“强制性流离失所”的关键诱因。换句话说,以色列的“援助计划”不仅不能缓解人道危机,反而会制造更多的人道灾难。

在炮火之下谈“人道”,这本就是一场闹剧。在炸弹下开“援助站”,这就是伪善者的表演。而如今,这场闹剧被联合国点破、被国际社会看穿,关键就在于下一步该如何制止。

对于加沙的苦难人民来说,真正需要的不是带枪的私企安保,不是带偏见的配给站,更不是带着傲慢与偏执来的“敌人主导型援助”。他们需要的是开放的通道、公正的救助、中立的救援力量,以及停止侵略的和平环境。

人道主义从不是战争的工具。加沙的孩子,不需要围在铁丝网后的“希望”,更不该在炮火阴影下排队等水。真正的援助,不该戴着军靴走进废墟,更不该带着控制与羞辱的条件进入平民家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