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大家回农村老家没有?又有没有酒席呢?
小编就是因为老家有亲友办酒席,所以才特意赶回去的。而在五一期间,连吃了好几个酒席。
却发现熟悉的场景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中就有四大变化让我印象深刻,感觉如今农村的酒席也“变味”了。
首先,农村酒席礼金的水涨船高令人咋舌。
在过去,随礼更多是表达心意,数额不大且相对固定,体现的是互帮互助的淳朴情谊。在当时如果你不随礼金,就拿点家里的土鸡蛋,土特产等也没有什么,办酒席就是为了开心、热闹。
而如今,礼金数额不断攀升,从最初的几十元发展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在我老家这边,就算是关系很一般的亲友,随礼也都是二三百元起步了,关系好一点的就更多了。
这背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比较心理作祟。人们担心礼金过少会丢面子,会被人议论,于是不断跟风加码。
礼金逐渐脱离了情感表达的初衷,异化为一种“人情债”,给村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而言,频繁的酒席礼金支出,已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村民说,现在一年的主要开支中,礼金就占据“大头”了。
其次,办酒席的名目日益繁杂。
曾经,年轻人结婚、老人过寿,或者是老人丧葬,这才是农村办酒席的主要事由,每一场酒席都承载着重要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
一般也就这些重大事情才办酒席,毕竟在当时办酒席的初衷就是 亲友一起来热闹一下,何况大多数人家办酒席都是亏钱的。
但如今,孩子升学、乔迁新居、店铺开业,甚至是孩子满月、周岁等都成了办酒席的借口。
部分村民将办酒席视为“捞钱”的机会,通过大摆宴席收回以往送出的礼金,甚至赚取一笔额外收入。
这种功利性的办酒心态,让酒席失去了原本的仪式感和庄重性,沦为一种形式化的社交行为。
再者,酒席上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都出现了过度铺张的现象。白事本应是庄重肃穆的场合,但现在很多地方在老人去世后,不仅要大摆宴席,还会请歌舞队表演,场面热闹非凡,与传统的丧葬礼仪背道而驰。
红事更是如此,从婚礼的排场到酒席的菜品,都成了相互攀比的对象。
这种攀比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让原本温馨的酒席变成了村民之间暗自较劲的“战场”,加重了社会的浮躁氛围。
最后,村民对酒席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酒席是难得的改善伙食、享受美食的机会,大家满怀期待。
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缺吃少穿,酒席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相反,频繁的酒席邀请和不断增加的礼金支出,让村民们对酒席产生了畏惧心理。
他们害怕被人情所累,害怕因礼金问题产生矛盾,甚至有人为了逃避酒席而选择不回老家。
这种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农村人情关系的异化和村民对传统酒席文化的无奈与困惑。
就连村里的很多老人都在说,如今的酒席“变味”了,可是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个圈子里,就算自己有怨言,也要随大流。不然得罪人不说,还可能被人说闲话。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