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8年,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谭政急匆匆地找到丁秋生,二人并没有过多寒暄,谭政直接开口道:“军人要服从命令,服从组织安排!”
丁秋生丝毫不肯妥协,始终低头不语,谭政生气的吼道:“你这样违抗命令,是要受处分的。”
丁秋生
丁秋生也是个犟骨头,谭政越劝,他就越不服从安排。
谭政见自己面子不够,便将毛主席搬了出来:“行!那我就如实报告给毛主席!”
然而,丁秋生却邪魅的一笑,他觉得毛主席和自己关系要好,也更了解自己,肯定是支持自己的。
谁知,毛主席知晓此事后大发雷霆,一改往日对丁秋生的亲和,给予了丁秋生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撤销任命。
一旁的谭政也被毛主席的举动吓了一跳,连忙劝主席减轻对丁秋生的处罚。
殊不知,这一切也都是毛主席的用心良苦......
一、响应号召,年少从军
丁秋生的童年生活并不平凡。1920年,在家族逃荒时,他顺着滚滚人潮涌入江西安源,在此地扎根。为了生存,年仅13岁的丁秋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煤矿中做起了童工。
煤矿上做工的生活艰辛而又残酷,他整日与其他童工挤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在狭窄昏暗的矿道中艰难爬行。
背上沉重的背篓压得他几近窒息,只要身子稍一动弹,煤炭便会哗啦啦地滚落,只得重新再来。那种痛苦与无助,成为了他一生中都难以释怀的记忆。
这般岁月持续了五年之久。终于,在第六个年头的时候,丁秋生的人生迎来了转机。
当时,恰逢毛主席和朱德将军率领红一方面军进驻积株洲、萍乡一带。红军的到来无疑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路上,齐齐高喊着“毛委员来啦!”
紧接着,在安源市苏维埃政府举行的欢迎大会上,毛主席激情慷慨地发表了一番演讲,广场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那是丁秋生与毛主席的初见,在人声鼎沸中他得以目睹在家乡被广为传颂的伟人真容。
听着那振奋人心的话语,一颗革命的种子就此在丁秋生心中种下,他的内心涌现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跟随毛主席脚步,投身于革命洪流中。
就这样,年仅十七岁的丁秋生偷偷离开了母亲,和一同工作的几名煤矿童工加入了红三军团的第三师。破晓时分,黎明的曙光初现,丁秋生踏着细碎的微光,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被分配到特务连后,丁秋生从未因为自己年龄小就有丝毫懈怠,反而比别人更加努力刻苦。
与此同时,丁秋生积极参与到苏区的围剿行动中,在一次次战火的淬炼中,表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赢得了无数战友的认可。
苛刻多变的战斗环境无疑是最好的训练场,不仅让丁秋生得以快速成长,就连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显现。
他的贡献和付出被众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很快,丁秋生就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一跃成为了红四十一团的政委,身份不比寻常。
没过几年,红军不得不开启十万里漫漫长征路。途中,丁秋生有幸与毛主席相识,渐渐地熟悉起来。
彼时,担任红军干部团一营政委的丁秋生负责在长征途中保卫各位军委首长,以防领导人遇袭遭难。
也正是因为如此,丁秋生时常能够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干部。可行军途中常有意外,战乱频发,丁秋生根本没有机会同毛主席说话。
偶然的一次机会,毛主席正坐在地上休息,丁秋生突然闯入了他的视线中。毛主席挥挥手,招呼他过来。见主席唤自己,丁秋生急忙跑过去行礼“首长好。”
毛主席见丁秋生一脸拘谨,不由笑了笑,拍了拍身边的位置,示意他可以坐下聊。话虽如此,可丁秋生还是拒绝了主席的好意。
几番闲聊之下,主席方才得知,丁秋生竟是受当年自己在安源演讲时的鼓动才参了军。
说起来,主席仍旧记得安源矿工集体报名参军的盛况,上到中年男子,下到年幼小孩,足足有上千名。可随着战事愈演愈烈,军中所剩的安源矿工也愈来愈少了。
因此,这番对话后,毛主席对丁秋生印象深刻。后来,两人也多次进行谈话,不由地熟络起来。
毛主席会毫不吝啬地为丁秋生讲解当时的战况形势,关心他的身体情况:“你左臂何时负伤的?”“早些年广昌战役时就有了,还好命大。”
听着丁秋生这话,毛主席回想起来不少往事,感慨道:“错误路线让我们牺牲了不少好同志啊。”主席一边说着,一边将错误路线所带来的危害也一并细细给丁秋生讲了。
在毛主席各类战略战术的熏陶下,丁秋生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行军打仗也沾染了几分毛主席的作风。主席教给他本事,而丁秋生则同主席分享自己参军途中的趣事。
“主席,您不知道,第一次反围剿时,我险些丧命,先前哪里见过飞机啊,第一次见就傻乎乎的跟着它跑,被空投下来的炸弹炸晕了,掀起来的土都把我埋了,幸好被战友们及时发现,给挖了出来,不然您可见不到我了。”
丁秋生打趣似的话逗得主席笑了两声“你命大,咱们红军战士的命都大,这些个飞机大炮,我们早晚也会有。战士们也要学技术,更要学知识。”
待部队到了陕北根据地,两人的关系也依旧如此,时不时地会在一块见面谈天。期间,丁秋生不止一次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去前线作战,保家卫国的想法。
男子汉大丈夫,能够有如此胆识和气魄,毛主席很是欣赏,可眼下,我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之人,而不是只知一味冲锋陷阵的莽夫。
“小丁啊,这以后还可以再去前线,可文化得趁早学啊,当务之急是学点文化。”
二、不听劝告,执意而为
这次谈话后没多久,毛主席就满足了丁秋生的愿望,将他调往红军十五团的主力团队担任政委一职。丁秋生激动不已,他终于能够率部抗日,实现“北上”抱负。
然而,就在丁秋生跋涉百十里路好不容易赶到二一八团后,“卢沟桥事变”随即爆发,整个中国陷入了全面抗日的旋涡之中。
殊不知,他竟被调往了摩托学校,去后方办学,与前线无缘。
1938年6月,本是抗大第四期学员的丁秋生突然接到通知,被任命为摩托学校的政委。
这所军委直辖的学校,为的就是培养骨干力量,狠抓技术兵种。可抗日战争的爆发牵制住了大量的干部和人马,导致政委一职一直空着。
为此,八路军后方兵团政治部不止一次地针对干部问题进行讨论。
会上,不知是谁提到了丁秋生,他曾担任教导营政委,为国家训练了2000多名基层骨干。有了这层经历,提案被火速通过,丁秋生调职一事也被提上了日程。
彼时,抗日战争正处在艰难困苦的防御阶段,战火已蔓延至华中地区。南京大屠杀惨案爆发更是使全国革命者的民族仇恨和杀敌愿望达到了顶峰,丁秋生亦在其中。
丁秋生把心思都放在了前线上,他渴望能够在战场激战,同日寇拼命。
对此,丁秋生心有不满,他迟迟不肯去摩托学校报到,就想这样慢慢拖下去。可这时,政治部主任谭政却来寻他了。
谭政和丁秋生是旧相识,关系不错,自然是不能眼睁睁看着谭政违背组织命令,此番前来是要给丁秋生做一些思想工作。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无奈之下,谭政只能将此情况上报给毛主席。
谭政
丁秋生得知后并不害怕,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延安多次向毛主席说过自己想奔赴前线的想法,想必毛主席也会支持自己。
可当毛主席真正知晓此事后,罕见发怒:“下了命令不执行,那怎么行?军队是有纪律的,管军队要严,管干部更要严。”
谭政完全没有料到,毛主席会如此生气,赶紧为丁秋生求情:“主席,丁秋生只是想上前线杀敌,并不是故意违抗命令,积极性是好的,您是了解丁秋生的,能不能不要处分了?”
毛主席毫不犹豫地驳回了:“军队是有纪律,有组织的,越是身边工作人员,越是熟悉的人员越要严。”
几天后,丁秋生被撤销了原来的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的任命,被下放为巡视员,同时还受到了政治部的严重警告处分。
这一纸警告书,将丁秋生的愿望击了个粉碎,既是对他过往行为的指责,也是对他未来道路的提醒。
三、知错就改,功有所成
巡视员的工作并不轻松,兼顾后方实地考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军民们的生产情况。
听上去,这些工作虽与上阵杀敌无丝毫关系,可丁秋生还是做的分外认真。
他每日在部队、学校两点一线地来回跑,见识过了陕北公学学员们的生活条件,参观过了陕甘宁地区农产品展览会,了解了当地留守兵团剿匪进展,调研了贺家堡一带的渡口。
在一日日的锻炼中,丁秋生终于明白,稳固的后方支援远比前线更为重要。
丁秋生
这段时间里,丁秋生目睹了军民一体,团结一心的场景,深受感触,想了很多。入党六年的时间里,他负伤流血,九死一生,也算是历经艰辛。
最后却受到了党组织的严厉处罚,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的骄傲自满,个人膨胀,竟将自己的个人愿望凌驾在组织的决定之上。
一次跌倒能够让人消沉颓废,却也能够让人振奋觉醒。丁秋生的一切改变组织上都看在眼里,不过半年的时光,他巡视员的生活便草草结束,又调往抗大任职。
再提及当年违抗组织命令一事,丁秋生直言自己错的离谱,也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丁秋生
一年后,丁秋生第二次接到了调往摩托学校担任政委的命令。
这一次,他十分痛快地到了新单位报到。在接下来的工作,丁秋生与校长配合默契,将学校学生的工作接入正轨,很好地完成了为军队输送兵种的任务。
1941年,丁秋生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活。虽然已在后方工作了多年,可他的血性早已经刻进了骨子里,在战场之上犹如一只敏捷的猎豹,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丁秋生升任第七兵团政治部主任,更是在三年后收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前去北京参加国庆节观礼。
国庆节观礼
再见毛主席,两人都不似从前模样,主席的头发都有些白了,可那张笑容却还是那么的熟悉。
毛主席一见到丁秋生,便主动打起了招呼:“好久不见了,丁秋生同志,你还好吗?”
丁秋生没想到主席依然惦记着自己,迎上去双手紧紧握着主席的手,并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告诉给毛主席听。
主席听后又以十分亲切的口吻询问道:“咱俩老家只隔了20公里,近期有回湖南老家看看吗?母亲在家可好?”
说到这,丁秋生突然哽咽了,他眼含热泪的说:“主席,我的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未能见到她老人家。”
主席一边听着,一边拍打着丁秋生安慰他:“忠孝不能两全啊!”
1955年,一辈子只受过一次处分的丁秋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实乃实至名归。
一个人在成长中难免会犯错,丁秋生的经历,是无数革命者的缩影,亦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缩影。
只要心中想改,那便没有什么错能够扰乱我们的心智。
参考资料:
[1]张瑞安.“宁受处分也要上前线”的丁秋生中将[J].党史博采(纪实),2017(11):43-47.
[2]梁尚之.毛主席关心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文化学习[J].百年潮,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