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创作

“李师傅,您的账户余额是...三块五。”柜员的声音在空荡荡的银行大厅里回响。

老李愣了愣,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多少?”柜员又重复了一遍,声音更轻了:“三块五毛钱。”

老李感觉心脏猛地一沉,五十万的养老钱,怎么可能只剩三块五?

他扶着柜台,声音发颤:“不可能!我上个月还看过存折,明明有五十万!”

柜员面露难色,叫来了经理。

老李脑子里嗡嗡作响,这可是他一辈子攒下的血汗钱啊...



01

老李七十二岁了。

早上六点就醒了,习惯性地摸索着床头的老花镜戴上。窗外的天还没亮透,小区里只有几个早起的老人在楼下活动。老李躺在床上,想着昨晚女儿的电话。

“爸,外孙的奥数班要交钱了。这个班特别好,隔壁王阿姨家孩子上了以后,数学成绩提高了二十分。”女儿的声音里带着期待。

“要多少钱?”老李问。

“五万。我知道有点贵,但是为了孩子的前途...”

老李在电话里叹了口气:“行,明天我去银行给你取。”

挂了电话,老李一直在想这事。五万块不是小数目,但为了外孙,他舍得。这孩子聪明,就是数学差点意思。

要是能上个好大学,将来也算有出息。再说了,自己和老伴攒了一辈子的钱,不就是为了儿孙吗?

老李起身穿衣服,走到厨房给自己泡了杯茶。

茶叶是去年回老家时侄子小刘送的,说是山里的野茶,对老年人身体好。老李端着茶杯,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想起了小刘。

这孩子从小就懂事,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亲。

小刘的父母早年出车祸去世了,那时候小刘才五岁,是老李和老伴把他拉扯大的。

那些年日子不好过,老李自己的孩子都还小,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还是咬牙把小刘养大成人。

现在小刘也四十多岁了,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工资不算高,但胜在稳定。前段时间小刘还来看他,给他带了一盒阿胶糕,说是给老人补身体的。

“叔,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小刘坐在沙发上,关切地问。

“还行,就是腿脚不如以前利索了。”老李笑着说。

“那您更要多保重。这阿胶糕您每天吃一块,对身体好。”小刘把礼盒放在茶几上,“对了,银行的事您要是不方便,我可以帮您跑。现在骗子多,老人去银行不安全。”

“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老李摆摆手,“我这把年纪了,还能让人骗了不成?”

想到这里,老李不禁笑了。小刘这孩子就是心细,总担心他这个老叔叔。

老李喝完茶,简单吃了点早饭:一个馒头,一碗小米粥,一碟咸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早饭吃得简单,中午和晚上再吃好点。

吃完饭,老李拿上存折和身份证,换了身干净衣服准备出门。

出门时正好碰上隔壁的张大妈在倒垃圾。张大妈今年六十八,老伴去世得早,一个人住。平时两家关系不错,经常互相照应。

“李师傅,这么早就出门啊?”张大妈笑着打招呼。

“去银行办点事。”老李答道。

“又给孩子们取钱啊?您可真疼外孙。”张大妈知道老李经常给女儿家贴补。

老李笑笑没说话。他知道邻居们都觉得他太宠外孙,但他不在意。人老了,钱留着也没用,能帮孩子就帮点。

银行九点开门,老李八点半就到了。他习惯早去,能排在前面,不用等太久。今天运气不错,到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在前面,他是第三个。

银行大厅里冷气开得很足,老李搓搓手,找了个位置坐下。旁边一个中年妇女在玩手机,时不时发出笑声。

在旁边是个年轻人,戴着耳机,闭着眼睛打盹。老李掏出存折看了看,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活期存款余额500,000.00元。

这个数字他看了无数遍,每次看都觉得踏实。五十万,是他和老伴一辈子的积蓄。两口子都是普通工人,工资不高,但省吃俭用,一分一分攒下来的。

后来赶上房改,单位分的老房子拆迁,补偿了一笔钱。老李没舍得花,全存进了银行。



“这钱就是咱们的养老钱,”老伴生前常说,“老了病了,不能麻烦孩子们。”

可惜老伴没等到真正养老的那天,三年前因为心脏病走了。

临走前还拉着老李的手说:“老李啊,你心太软,以后要学会说不。”当时老李还不明白这话的意思,现在想想,老伴真是看得透。

九点整,银行开门了。保安大声喊:“大家按号排队,不要挤!”

老李站起来,腿有点麻,缓了缓才走到柜台前。柜员是个年轻姑娘,扎着马尾,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看着挺面善的,说话也客气。

“大爷,您要办什么业务?”姑娘问。

“取钱,取五万。”老李把存折和身份证递过去。

姑娘接过来,在电脑上敲打起来:“请输入密码。”

老李在密码器上输入六位数,都是老伴的生日。他用这个密码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变过。

姑娘看着屏幕,突然皱起眉头。她又敲了几下键盘,眉头皱得更紧了。老李心里咯噔一下,感觉有些不对劲。

“怎么了?”老李问。

姑娘抬起头,眼神有些躲闪:“李师傅,您...您的账户余额是...三块五。”

老李愣住了,怀疑自己听错了:“你说多少?”

“三块五毛钱。”姑娘的声音更小了。

老李觉得脑子嗡的一声,整个人都懵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这存折上写着五十万呢!我上个月还查过,明明有五十万!”

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大厅里的人都看了过来。姑娘有些慌张,赶紧叫经理。

02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快步走过来,脸上堆着笑:“老先生,您别着急,我们查查看是怎么回事。”

经理在电脑上操作了一会儿,脸色越来越严肃。他推了推眼镜,抬头看着老李:“李先生,您这个账户...确实有些异常。”

“啥异常?”老李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最近两个月,您的账户有多笔转账记录。”经理调出明细给他看。

老李凑过去一看,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转账记录,每笔金额都不大:一千、两千、五千...最多的一笔也就一万。转账时间大多在深夜,凌晨两三点钟。

“这...这是怎么回事?”老李感觉天旋地转,扶着柜台才没倒下。

经理指着屏幕解释:“您看,第一笔转账是两个月前,凌晨三点,转出两千。然后隔几天又转一笔,金额都不等。总共转出去...四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六块五。”

“可我那时候都睡着了啊!”老李急了,“我晚上九点就睡觉,怎么可能半夜起来转账?”

经理点点头:“确实可疑。而且这些转账都是通过网银或者ATM完成的。李先生,您会用网银吗?”

“不会!我连智能手机都用不明白,那会用什么网银?”老李说着,突然想起什么,“这是不是诈骗?现在不是经常有老人被骗的新闻吗?”

经理和柜员交换了一个眼神:“李先生,我建议您报警。这可能是盗窃。”

“报警?”老李还有些懵,“能查到钱转到哪儿去了吗?”

“可以。”经理又操作了一会儿,“都是不同的账户,一共有十几个。有的是个人账户,有的显示是公司账户。具体是谁的账户,需要警方介入才能查。”

老李点点头,心里乱成一团。五十万啊,就这么没了?他想到女儿还等着钱给外孙交学费,想到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很快,两个警察来了。一个年轻的,一个年长的。年轻的负责记录,年长的负责询问。他们详细了解了情况,查看了转账记录。

“老先生,您的银行卡在身上吗?”年长的警察问。

老李摸摸口袋:“在,一直在我这儿。从来没丢过。”

“密码有告诉过别人吗?”

老李想了想:“没有......”话说到一半,他突然想起来什么,“哦,对了,我侄子知道。去年有一次他帮我交电费,我告诉他密码了。但是他是我侄子,不可能偷我的钱的。”

警察在本子上记录着:“您侄子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

“刘建军,大家都叫他小刘。今年四十三岁,在物流公司上班。”老李解释道,“这孩子从小就在我家长大,他父母早逝,是我和老伴把他养大的。他不可能干这种事。”

年轻警察继续问:“您最近有没有接到过诈骗电话?或者点击过什么可疑链接?”



“有几个推销电话,还有说中奖的,我都没理。”老李摇摇头,“我知道那些都是骗子,从来不信。”

“家里最近有没有进过小偷?”

“没有,我家防盗门挺好的,窗户也都有防护栏。”

年长的警察思考了一会儿,对经理说:“我们需要看看监控录像,看看这些转账时间有没有可疑人员。”

经理点头同意,带着他们去了监控室。监控室不大,墙上挂着十几个屏幕,一个技术人员正在值班。

“麻烦调一下最近两个月的监控,重点看那些转账时间。”警察说。

技术人员开始操作:“最近一次转账是三天前,凌晨两点四十三分。”

画面出现了。深夜的银行大厅空荡荡的,只有微弱的应急灯光。自助取款区那边,隐约有个人影在操作ATM机。

“能放大吗?”警察问。

画面放大了,但由于光线太暗,还是看不清楚。那人穿着深色衣服,戴着帽子,整个人都在阴影里。

“再往前看看其他时间的。”

技术人员调出了更多的录像。每次转账的时间点,都能看到类似的身影在ATM机前操作。这个人很谨慎,每次都低着头,避开摄像头。

“这人很熟悉银行的监控位置啊,”年轻警察说,“看来是有预谋的。”

老李盯着屏幕,心里越来越不安。如果真是小刘,他怎么会知道监控的位置?难道他早就计划好了?

“等等,往前翻,翻到一个月前。”老李突然说。

“哪一天?”技术人员问。

“就...就随便翻翻看。”老李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是有种预感。

画面快速后退,日期不断变化。突然,老李喊道:“停!就这里!”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月零三天前的凌晨。这次,那个人影似乎放松了警惕,在操作完ATM机后,抬头看了一眼摄像头的位置,像是在确认什么。

“快放大!”老李的声音在颤抖。

技术人员放大画面,调整了一下清晰度。虽然还是有些模糊,但已经能看清那人的脸部轮廓了。

03

老李看清那人的脸后,整个人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