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10 月 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总司令的带领下,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就此爆发。志愿军进入朝鲜后,凭借完善的战略部署、细致的作战计划以及战士们坚强的战斗意志,迅速将联合国军赶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联合国军连续输掉四场大规模战役。美军作为联合国军的主力军,遭受了二战后最惨痛的损失,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带部队回国的诺言也被打破,他因此丢掉了总司令的职位。美国随后派出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成为新的美联合国军总司令。
与狂妄的麦克阿瑟不同,李奇微在战术布置上更加精细。在他的带领下,美军战斗意志重新被唤起,加上其优越的军事装备,给志愿军带来了很大麻烦。甚至在我军十万主力被围困时,他们还狂妄地宣称要 “一口吃掉”。彭总司令面对如此困境,也感到黔驴技穷。
1951 年 4 月,美国总统将在朝鲜战场上频频失利的麦克阿瑟调离,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他上任后,对美军作战策略进行重新设定。经过与作战参谋的仔细分析,李奇微认为麦克阿瑟最初制定的进攻计划过于保守,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于是,他下令将远方的兵力往回调,让大部分主力聚集在关键战略要地,形成坚固防御线,阻断志愿军进攻节奏。同时,他对被打散的残余部队进行重新整编,使其重新凝聚战斗力。
经过李奇微的整顿,原本被志愿军赶到三八线以南 150 公里的敌军,展现出坚韧的防守态势,让我军难以再前进一步。局势稳定后,李奇微开始分析志愿军的作战习惯,发现志愿军进攻虽猛烈但短暂,通常一周以内就会停止进攻。他意识到这是志愿军后勤不足所致,于是将志愿军的穿插战术用在我军身上,并凭借机动部队将这套战术发挥到极致。
李奇微诱导志愿军主力一步步进入他们设置的包围圈。由于前四次战役的胜利,很多志愿军将士信心大涨,面对敌人的策略没有过多考虑,一个劲地追击。但他们沿途消灭的都是杂牌军,美军主力并未受损。彭德怀总司令意识到不妙,下令队伍停止追击,然而一切都晚了,我军 10 万主力已落入敌人圈套。
彭总束手无策,当即给中央发报。毛主席收到消息后,回复:放弃救援,以攻代守。经过一段时间的血战,最终 10 万名志愿军成功脱困,但我军也付出了惨痛代价,第五次战役以我军惨败收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我们不妨回顾一个历史案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原,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导致蜀军陷入困境。诸葛亮临危不惧,迅速调整战略,派出奇兵进行反击,最终稳定了局势。
毛主席的 “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战略,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果敢的决策能力。在志愿军陷入绝境时,这一策略打破了常规思维,为我军主力脱困找到了一条出路。这场战役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战争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才能化险为夷,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