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里的沙哑嗓音和标志性歪嘴动作,让四川芬达的账号在三个月内涨粉超百万。当这位草根博主对着镜头喊出魔性改版的“没座”时,他或许没想到自己会与歌坛前辈杨坤展开长达半年的拉锯战——这场始于娱乐模仿的闹剧,最终演变成全网围观的知识产权博弈。 成都龙泉驿区的一间出租屋里,31岁的装修工人张涛反复调试着三脚架上的手机。

2023年12月的那条模仿视频里,他刻意将喉结压到极限,从鼻腔挤出的“没座”两个字,意外击中了网友的笑点。这个原本在工地拌水泥的汉子,突然发现自己的短视频播放量从日均几百暴涨至五百万。当直播间打赏金额首次突破四位数时,妻子抱着两岁的女儿在镜头外红了眼眶。





千里之外的北京录音棚,刚结束录制的杨坤刷到了这些视频。工作人员清楚地记得,那天歌手的眉头随着滑动屏幕的手指越皱越紧。那些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变形的音调,将《无所谓》的沧桑感解构成滑稽的表演,更刺痛当事人的是评论区四万条“比原唱更有味道”的调侃。



法律函件抵达成都的第三天,张涛的道歉视频就冲上了抖音热榜。画面中的男人褪去模仿时的戏谑,露出被生活打磨出的皱纹:“杨老师,我们真不知道这样会侵权。”但戏剧性转折发生在四十八小时后——直播间里“四川芬达”的账号突然挂出“维权专场”标题,在线人数飙升至二十万的同时,打赏礼物铺满了整个屏幕。



这场维权风波意外扯出了娱乐圈的模仿江湖。在浙江某影视基地,专业模仿秀演员李威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工作日程:每周三场商演,单场报价八千元。“我们这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模仿当红明星要提前打招呼,但网络素人往往游走在灰色地带。”他指着手机里上百个模仿账号苦笑,“就像开在街边的盗版手办店,抓不过来也管不过来。”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监控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2023年涉及艺人形象权纠纷的案件中,83%起源于短视频平台的模仿创作。其中最具争议的案例,莫过于某博主因模仿刘德华嗓音签约带货公司,最终被判赔偿八十万元。这些数字在罗永浩直播点评事件后再度引发热议,直播间弹幕里“创作自由”与“版权红线”的争论持续刷屏。



事件发酵至五月,张涛晒出了银行流水:涉及杨坤相关内容的直播收益总计四万七千元。这个数字让不少网友倒戈:“拿着别人的脸赚钱,赔钱天经地义。”但也有声音认为,杨坤方面要求的五十万元赔偿金,相当于该账号全年收入的十二倍。双方律师在庭外调解时的对话录音显示,争议焦点集中在“模仿与丑化的界定”——就像法庭上那盘作为证据的光碟,记录着从致敬到恶搞的渐变过程。



当成都法院宣布择期宣判时,张涛的账号粉丝数定格在136万。最新视频里,他不再刻意压低嗓音,转而翻唱起自己的原创歌曲。评论区有条高赞留言值得玩味:“当初笑他学杨坤太像,现在嫌他唱自己难听。”这场闹剧留下的,不仅是关于模仿边界的法律讨论,更折射出流量时代草根创作者的生存悖论——既要抓住观众猎奇的心理,又得在版权雷区精准走位。而那个被反复提及的“32场演唱会”梗,此刻在杨坤工作室的声明中显得格外刺眼:“我们维护的不只是某个人的权益,而是整个创作生态的尊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