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离闸把,眼不离前方,背不靠座椅,说话不对脸,吃饭不同时,沏茶不谦让……”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丰台机务段电力机车驾驶室里,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三任司机长王振强一边擦拭着操纵台上的仪表盘,一边向来访的记者复述着这条刻在骨子里的行车规矩。
△“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三任司机长王振强与同事交流驾驶心得
2014年,“毛泽东号”结束了68年牵引货物列车的历史,转型为担当京广线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如今,它承担着北京丰台至邯郸K7709/10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旅客列车的平稳运行,全靠司机对牵引手柄的毫米级精准控制。”王振强指着驾驶台上密布的仪表盘说。
面对京广线430公里区段内163处易发生冲击的“冲动点”,王振强带领团队利用电子冲动测试仪反复测试,历经三个月调整操作方法200余次,最终让普速列车跑出了“动车般的平稳”。
多年工作,驾驶室的每一个按键王振强都了然于心。当记者问起一个被忽略的“定速巡航”按键时,王振强说他们在行车时几乎不会使用这个模式。“因为行驶路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变化,系统的设定比不上人工操作的稳定。虽然会增加司机的操作难度,但能够保障旅客乘坐的舒适度。”
“‘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这是我们传承了79年的安全恒等式。”王振强说。每天出车前,他仍会像20年前刚入职时那样,手持检车锤和手电,弯腰检查机车圆簧、车轮踏面等部件,再登上驾驶室逐项核对制动柜、电源柜数据。
如今,“毛泽东号”安全行驶里程已达1267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10圈。王振强自豪地说:“从我加入机车组以来,见证了安全行驶纪录从800万公里到1200万公里的5个百万公里里程碑。”
在“毛泽东号”机车展室的“荣誉墙”上,王振强指着每一张破百万公里的合影,感慨道:“大家在一起庆祝合影,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每次班组同志们的表情都非常沉重。”原来,每次突破百万公里纪录时,班组成员都会陷入“归零”压力——“我们不希望纪录在自己手里终结,所以必须把每一趟出乘都当作一次新的起点。”
202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去年,又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这些平台上,我们与年轻同志们一起,不断创新经验,在过去的几年中研发出7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17项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但最让王振强骄傲的是,记录本上那个“152号”编号——自1946年“毛泽东号”诞生以来,189名机车组成员中,他是第152位通过严苛考核的“接棒人”。“要开‘毛泽东号’车,先做‘毛泽东号’人。”
阳光下,“人民铁路为人民”几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王振强抚摸着车漆上的划痕——那是岁月留下的勋章,也是精神传承的印记。79年来,“毛泽东号”机车跨越蒸汽、内燃、电力3个时代、历经5次机车换型,13任司机长、189名乘务员在这个英雄的集体中努力践行“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永当先锋”的“毛泽东号”精神。
“这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属于我们整个机组,对我们来说是鼓励和肯定,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下一个百万公里,我们还要跑得更稳、更远。”王振强望向远方铁轨,目光如炬。在他身后,新一代“毛泽东号”人正接过检车锤与手电,继续书写着中国铁路的安全传奇。这不仅是“新时代的火车头”的征途,更是代代劳动者用匠心守护的信仰之路。
记者: 信鑫 徐康辉 冯悦轩(实习)
文字编辑:李彬
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