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神经搭错了,近日在接受采访谈及中印关系时,突然改变多年来的态度,表示两国间即使存在竞争,也应该是健康自然的,不能整成争端。
这番话着实让中国人摸不着头脑。要知道,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不管是整中国的在印企业,还是封锁中国的手机应用,以及在边境地区挑起的争端,都是莫迪政府的一手操作。
现在的莫迪突然说软话,究竟是印度的政策要改变了,还是说这只是印度的一种策略呢?印度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实际上,莫迪突然说这番话,跟特朗普的上台以及美国即将采取的对印措施有关。
特朗普粉碎了莫迪的期望
从表面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赞赏莫迪的这种说法,因为接下来印度如果真的言出必行,两国间将会进入新一轮的积极互动。
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来自于特朗普。上个月,莫迪去了一趟华盛顿,他其实已经感觉到,印度作为美国所谓的天然伙伴,不会再像拜登时期那样充满美好和憧憬了。
拜登和民主党曾经给了印度很多的想象,但是特朗普上来抛给印度的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在合作领域,特朗普可不是拜登,他没有宏大叙事,他是一个不见钱不撒鹰的主。
特朗普当然知道印度依靠美国想要什么,而要兑现双方的合作,尤其是印度的需求,特朗普只要现钱。
比如在军工产品领域,武器系统是印度的迫切需求,在采购上是刚需,这对特朗普来说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但关键问题在于,印度接下来是从美国买,还是从俄罗斯或者是其他国家买。
从特朗普的角度看,印度只有拿着现钱上门直接购买,接下来一切合作才能继续谈下去,也就是说,他不会像拜登那样那么的务虚。
再有一点就是利用印度对抗中国。在拜登时代,民主党重拾所谓的四方会谈,实际上把莫迪和印度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印度自鸣得意,所以前几年才在边境地区果断挑起了与中国的争端。
显而易见的是,特朗普不会让印度继续如此,他不可能让印度坐地起价,更不可能让莫迪反过来要挟自己。
特朗普会明明白白的告诉莫迪,印度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只有这样,美国才能继续驾驭印度,而不会反过来被印度要挟。
最关键的一点还有关税。在莫迪访问华盛顿期间,特朗普已经明明白白的表示,美国接下来对印度不会区别对待,在关税问题上,没有谁可以跟他讨价还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得到特朗普的区别对待,莫迪政府在此之前甚至还主动降低了一系列美国商品的关税。印度期望能够被美国区别对待,希望能够与美国达成妥协,但很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此前市场预估,如果美国对印度加征一系列关税,将会导致印度每年损失至少70亿美元。特朗普若是对印度采取对等关税措施,在农产品领域将会影响到印度数百万的贫困农民。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以莫迪为首的印度高层已经意识到,接下来对美关系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印度自身发展的稳定。
如此一来,印度如果继续和中国保持越发紧张的关系,将会面临四处树敌的风险。要保持稳定,要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素累积,至少在策略上就不能继续和中国展开对抗。
更何况,印度还意识到,如果在特朗普时代,印度不能从美国得到更多的好处,那就不得不在其他领域对中国进行依赖。
印度对中国的依赖在加大
还在十几年前,莫迪就喊出过要发展印度制造,甚至要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位置。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度自身的制造业基础依旧薄弱。
虽然从我国手中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还完全处在初级的组装阶段。大量的产品印度只是做一下代工,涉及到工业制造业,尤其是一些技术领域,印度得依赖中国完善的产业链来获取零部件。
以2024年上半年的贸易数据为例,印度和我国之间的贸易逆差达到了416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在很多关键产业上,印度对中国的依赖度持续上升,印度自己的出口竞争力难以和我国相抗衡。
过去多年,我国是印度第一大进口国。去年上半年,印度从我国进口的总规模达到了501亿美元,同比增长8.4%。
有意思的是,印度天然的依仗美国,但是去年从美国的进口规模却下降了3.7%,去年上半年的进口规模下降到了209亿美元,这一规模连从中国进口的一半都不到。
具体来看,印度去年主要从我国进行了各种大型制造设备,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
就比如说在智能手机制造领域,国内的一些企业虽然在印度投资设厂,但是印度主要负责的业务只是组装手机的零部件,尤其是关键技术部分还是在国内生产的,而印度要完成整机的组装,所有业务都得和中国保持密切往来。
从整体进口规模来看,工业品主导的进口占据了48.2%的份额,同比增加超过了2.5%,具体来看,从电信产品到计算机产品再到其他电子产品,同比增长了13.4%。
尤其是围绕智能手机产业,印度电子元器件的进口更是激增了27.4%,总规模达到了178亿美元。
此外,机械制品、锅炉、涡轮机相关零部件的进口量增长了5.7%,飞机和零部件的进口规模同比增长了27.5%,医疗和科学设备的进口量增长了11.9%。
从上述数据就能看出来,在工业品领域,印度对我国的依赖很大。可以这么说,假设我国对印度实施全面的封锁,就可以直接扼杀印度的工业梦。
在产业上对印度的制约
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印度受制于中国,为什么我们不采取封锁的模式,以迫使印度在边界问题上作出让步呢?
道理很简单,印度可以从我们这里购买各类工业品,同样也可以从其他发达国家购买。如果把印度逼得太急,非但不能达到效果,反倒会适得其反。
因为从客观层面来看,多年来印度国内由于民族主义的持续渲染,使得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十分的高涨,在对外关系上,印度的民众实际上比我国的民众还要“战狼”。
当有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的情况下,与其把印度逼到死角和对立面,不如在产业链上对印度构成深度制约。
换句话说,如果印度大量使用中国的工业品,尤其是一些技术和零部件,使用的程度越深,未来和我国的绑定关系也就越深。接下来,印度即使想摆脱我们,但是很多技术已经成型,从其他领域难以寻找到代替国家。
也就是说,利用现在印度对于我国的依赖,我们在产业链上可以对印度构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未来只要制约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不担心印度跳反。
因为到那个时候,很多产业链上的技术乃至规则都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印度即使想要更换,也要耗费时间和成本,这是得不偿失的举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也十分清楚这一点。莫迪政府或许想通过美国或者西方国家来完成自己的发展,但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已经采取了和民主党完全不一样的措施。
印度难以从美国那里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最关键的是,莫迪也知道时不我待。
落后中国25年
近期,一位在印度的投资人公开表示,印度的经济规模目前只有3.9万亿美元,而中国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8.3万亿美元,印度只有中国的1/5规模。
按照目前的这种状态,印度整体的经济到2050年才能达到中国2025年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印度的发展落后中国至少25年时间。
差距这么大,印度政府要想赶超,就必须得在很多问题上加快进度。如果莫迪政府继续采取和中国对抗的措施,既不能帮助印度发展工业制造,更不能让印度继续从中国获取工业制成品乃至技术。
更何况,印度现在落后的基础设施,未来还需要大规模的改造和发展,而在这方面,印度同样需要中国的投资乃至直接参与。
而现在印度本身的投资环境很差,这种恶劣的情况也不是说印度刻意跟中国搞对抗,而是整体上的观念还没有达到更高的程度所致。
因为,不光是针对中国投资者,对外国其他投资者的态度同样很恶劣。打压投资商,甚至是随随便便的罚款,在印度几乎是家常便饭。国内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投资营商环境也不友好。
下一步,莫迪政府如果想继续吸引投资,势必得从整体上改变目前的环境,尤其是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还跟印度国内的制造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结语:特朗普让印度看清了自己的位置
莫迪近日的表态说明,特朗普让印度看清楚了自己真实的位置。过去印度总觉得自己在中美之间可以平起平坐。但事实上,有没有印度的存在,并不妨碍大国之间的合作或者是博弈。
说到底,印度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国,更不是主导者和参与者。印度想要完成身份的蜕变,首先就得确保自己国内真正得到了发展,要具备实力才有资格上桌。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确保印度自身的利益,莫迪似乎才想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其本质上是要保证印度的发展不受影响。
对我们来说,不能只看莫迪说了什么,关键还要看印度下一步怎么做。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我们还保持对印度的绝对优势,就不用太过于关注印度接下来会怎么做。
毕竟在降维打击之下,印度怎么做都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