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悼念毛岸英烈士
公元1950年11月25日,美军投放大量燃油弹之下,毛岸英同志在朝鲜战场不幸为国捐躯了!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指挥彭德怀,心乱如麻,不知道如何向那个伟大领袖汇报。先是给周总理汇报了,基于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好,深怕毛主席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毛岸英同志的死讯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汇报给毛主席。
毛主席闻讯,欲哭无泪、不言不语,只是手足无措地慌乱地想要点燃香烟,一支、两支……渴望香烟刺激能够冲淡内心的悲伤!可最终,伟大领袖还是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半是忧伤半是自豪地说了一句:“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毛主席和毛岸英父子
毛岸英,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来说是不可忽略!这不光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名字,也不光是一个领袖儿子的名字,更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是一种精神的符号。
作为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同志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步步为营、时时求进,这一点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钦佩和感动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毛主席在面对自己儿子的死讯时的态度更是让我们肃然起敬!
那么,毛岸英同志的生死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窥一斑而见全豹,愿这篇文章能够透视革命先烈的纯真情怀!
01、不堪回首是童年
1946年的毛岸英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于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也就是出生在他外婆的老家。
按照毛主席家乡的族谱,毛岸英属“远”字辈,仁者无敌,所以毛主席给他取字叫“远仁”。但是,毛主席心中有丘壑、腹中有诗书,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岸上伟岸的英雄,又起名叫“毛岸英”!
毛岸英在生命最初的5年中,先后随父母到过上海、武汉、广州,飘忽不定。直到1927年南昌起义后,才随母亲和两个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回到长沙县清泰乡板仓的外婆家隐蔽。
8月,毛主席为了组织秋收起义,不得不与妻儿握别。孰料到,小小年纪的毛岸英再次见到父亲竟然要等到19年后了。
毛岸英
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儿子,毛岸英必须要承担常人所无法承担的风险。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笼罩,毛岸英对外改随母姓,叫杨永福。
但是,改个名字并不能成为毛岸英的护身符!他8岁的时候,母亲杨开慧烈士被当时国民党湖南军阀赵恒惕所领导的“清乡”司令部所属“铲共义勇队”区队长范觐熙(杨开慧家邻居)带领的枪兵抓获,被关进长沙协操坪监狱,毛岸英也跟随入狱。
狱中的生活是暗无天日的,小小的毛岸英自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也理解了爱憎、明白了冷暖。
杨开慧和毛岸英兄弟
毛主席秋收起义失败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让国民党十分愤恨。1930年11月14日,失去耐心的国民党残忍地把杨开慧杀害了。小小年纪的毛岸英彻底孤苦无依了。直到十多天后,他才被舅舅杨开智、舅母李崇德从监狱中保释出来。
为了避免再遭迫害,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需要转移!于是就被送到了上海。上海是当时党组织的中心。
在党的关怀和重视下,毛岸英兄弟被叔父毛泽民安排进了大同幼稚园。大同幼稚园是中共驻上海的党组织为了安置、救济和培养革命烈士后代,由党的外围组织“中国互济会”出面开办的。
毛岸英和毛岸青
但是,期间,4岁的小弟弟毛岸龙因病不幸夭折(也有一种说法是失踪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31年,“中共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叛变了革命,中共在上海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大同幼稚园的真实身份也暴露了。
1932年3月,党组织在无奈中决定解散大同幼稚园。可是毛泽民叔叔夫妇已赴中央苏区工作了,毛岸英兄弟在上海无亲无故,成了孤儿。
红色牧师董建吾
后来,是著名的“红色牧师”董建吾收养了他们,党组织按月支付给董建吾家庭30元的生活费。但由于上海的白色恐怖太严重,中央苏区及已遭严重破坏的上海党组织不便与与董建吾联系过于紧密,所以关于毛岸英兄弟的补助有时候并不能直接到位。这也就引起了董建吾老婆黄慧英的不满。
毛岸英兄弟受尽了白眼和打骂,只能离家出走,从此流落街头。
无处栖身破寺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毛岸英只能带着弟弟住进一座破庙里。为了生存,只好靠当报童、卖油条、推板车、拾破烂来赚取一点钱,以换来一点食物充饥,保持对父亲的呼唤和对母亲的缅怀!
毛岸英也曾像三毛一样流浪着
有一次,少不更事的毛岸青接了一张假钞,无法交上款,就挨了老板的打,可也只能忍气吞声,以泪洗面。痛极生怒的他有一天走到一根电线杆旁,看到地上有一小截粉笔,就捡起来在电线杆上写下:“打倒帝国主义!”恰巧被一特务碰见,这个狠心的家伙竟然拿起路边小贩的铁钳向岸青的头部猛击。小小的毛岸青遭此毒手,大脑受损,终生不愈!
作为哥哥的毛岸英,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但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黑暗,依然不能因此阻止我们向往光明。在三餐不继的情况下,毛岸英仍然坚持带着弟弟不忘学习文化。
为了买到一本《小学生词典》,两兄弟坚持了3个月不吃早饭,才如愿以偿。这本珍贵的字典,岸英一直带在身边。
这种煎熬的生活毛岸英带着弟弟坚持了5年,也给毛岸英脑海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解放后,毛岸英在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时,还会激动地对号入座。
毛泽民
1935年秋,远在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的叔叔毛泽民牵挂着自己的侄儿,托钱之光找到当时中央特科的潘汉年,以求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消息。
直到1936年夏天,董健吾又从一座破庙里的一群流浪儿中找到这对让人心酸的兄弟。
毛岸英兄弟这才否极泰来。毛泽民叔叔又托张学良东北军的部下、抗联总司令李杜利用他出国到西欧考察的机会带岸英兄弟俩到了法国巴黎。
康生
半年后,由当时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的康生,又将他俩送到苏联莫斯科,并将他们送进了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
自此,这对多灾多难的兄弟才开始步入正常的生活!欲戴王冠、必受其重,毛岸英兄弟所承受的苦难是超乎常人想象的!
02、最是牵挂父子情
毛岸英、毛岸青是1937年初到达莫斯科的,兄弟俩住在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宿舍里,毛岸英因为年纪稍长,不久便被送到莫斯科市郊的贡沏沃学习俄语。
两兄弟还入乡随俗,各自取了一个俄罗斯民族的名字,毛岸英叫谢廖沙,毛岸青叫戈勒。
1938年3月,因有人要去苏联,毛主席赶紧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况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主席时刻惦记着儿子
这是毛主席给儿子写的第一封家书。但时隔一个月,毛泽东又迫不及待地托前往苏联学习的刘亚楼捎信给儿子,为了让儿子知道自己的模样,还附寄了一张照片。
不久,毛岸英给毛主席回信了,这对阔别十年的父子终于重新有了直接联系,这令毛泽东喜不自胜。
因为坠马致使右手臂粉碎性骨折的周恩来,1939年8月在邓颖超的陪同下从延安赴莫斯科治疗。毛主席让其给毛岸英带了一封家书,后又委托林伯渠买了一大批图书邮寄过去,供毛岸英和他的中国同学们阅读学习。但遗憾的是,这些书在途中遗失了。
毛岸英
毛岸英在苏联学习期间,表现十分优秀,先后担任了少先队的大队长、儿童院的团支部书记和儿童院所在的列宁区团委委员等职务。品学兼优的他还经常应邀到各处去作报告,他还写过一篇《中国儿童在苏联》的文章,文辞优美、思想深刻,后来刊登在1940年4月12日延安的《新中华报》上。
在苏联学习的5年时间里,毛岸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开拓了广阔的视野,政治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毛主席对此感到十分欣慰,曾在信中说:
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毛主席把热爱学习的习惯传承给了儿子
后来,毛主席听说他1939年委托林伯渠寄的那一批书籍,毛岸英并没有收到,于是又亲自选了21种书共60册寄往莫斯科。毛主席选定的这60本书,不仅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还有武侠小说和经济地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很受远在苏联的“小同志”的欢迎。
03、千里扬戈立战功
苏联阅兵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的闪电进攻让苏联措不及防,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身在苏联的年仅19岁的毛岸英,对战争的发展态势就十分关注。他通过电台广播随时了解战争的动态和进展,并用红旗、白旗在世界地图上进行标记。
随着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很快就兵临莫斯科城下了。莫斯科危在旦夕,伊万诺沃城也危如累卵了。未雨绸缪,为了抵御和防备法西斯的进攻,毛岸英带领国际小同志们积极响应苏联政府的号召,全民备战。
全民皆兵
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毛岸英等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加入了抢修战壕和挖反坦克壕的行列,为莫斯科保卫战贡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当然,毛岸英也给远在延安的父亲报告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进程和苏联人们同仇敌忾的决心。
1941年冬末,鉴于卫国战争的严峻形势,苏联政府为了巩固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力量,号召莫斯科境内所有16周岁以上的外国公民加入苏联国籍,统一抗战。
毛岸英的态度很鲜明,他是这样回答来动员他加入苏联国籍的老师的:“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国去。”但毛岸英也表明自己是国际友好的民族主义者,他愿意为苏联人民的独立和自由献身,甚至主动要求参战。
英气勃发的毛岸英
为此,他给苏联的斯大林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毛岸英天生英雄情怀,对祖国有赤子之心,永远忠诚,对强敌无畏惧之忧,毫不退缩。
莫斯科保卫战
在等待斯大林回复的过程中,毛岸英十分焦急,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上战场抵御强敌。就在这时,毛岸英认识了苏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苏军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尔斯基将军,并向他表达了自己的作战意愿。曼努意尔斯基将军十分欣赏毛岸英的勇敢,于是帮助毛岸英进入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学习军事指挥。
1943年1月,毛岸英进入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学习,同时被批准加入国际共产组织(1946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介绍人给他写的鉴定是:“政治觉悟高,学习好,劳动好,革命精神饱满,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志向,可以入党。”
斯大林接见了毛岸英
不久,岸英又被送往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44年毕业后,毛岸英被授予苏军中尉军衔,成为一名坦克连的指导员,正式加入苏军行列,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千里扬戈进入东欧,先后在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前线指挥作战。
1945年,在苏军攻克柏林以前,他奉命回到莫斯科。为了表彰他的战功,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赠他一支手枪作为纪念。
战后,毛岸英进入莫斯科大学的东方语言学院学习。直到1946年1月7日,毛岸英才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04、脚踏实地学农业
毛主席见到儿子很是开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又真正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呢?毛主席心系天下,牺牲小家成全大家,但儿子们也一直活跃在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从主席给孩子们写的信就可以看出,一般都是“我的亲爱的儿”这样的抬头,怜子之心跃然纸上。
毛岸英时隔19年重回毛主席身边,这让毛主席心情格外的畅快。一向简朴的毛主席甚至还特意吩咐厨房多做了几样菜,以庆贺父子俩苦别之后的团聚。
分别时,毛岸英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一转眼间,现在却变成了一个高大英俊的青年,而且毛岸英还精通俄语、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会跳交谊舞,还无师自通地深得毛主席狂草书法的真传,性格大方开朗、处世不拘小节……毛主席的内心充满无限的欣慰和骄傲——有子当如此啦!
毛主席是一个要求严格的人
但伟人的世界从来不会固步自封的,毛主席不光对自己、对儿子也是严格要求的。他和毛岸英久别重逢之后,只在一起吃了两天饭,享受了两天的天伦之乐,便要求毛岸英和战士们同吃同住。
毛主席教育毛岸英说:“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
父子同心,毛岸英十分尊重和理解父亲的决定和安排。在逐渐融入到延安革命队伍深处之中,毛岸英也愈来愈觉得自己的父亲更加崇高和伟大,并努力从思想和精神上向父亲靠拢。
毛主席和农民亲切交谈
有一天,毛主席突然把毛岸英喊去,对他说:“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
毛岸英心领神会,立即高兴地说:“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不久,毛泽东把毛岸英托付给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让吴满有教他种地,让他上“劳动大学”。毛主席还诙谐地对岸英说,吴满有就是他“劳动大学”的校长,要求毛岸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主席父子
吴满有似乎有些受宠若惊,但毛主席告诉他,不要把毛岸英当成是主席的儿子,就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娃娃,让他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
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生活的艰辛,才会对生活充满敬畏感!同理,一个人只有真正地了解了脚下这片土地的伟大和神奇,才会爱这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毛主席对毛岸英的一片苦心,无非是让他更了解、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毛岸英很快融入农民角色
几天后,毛岸英便从一个“洋学生”变身为一个“土农民”了。穿着父亲的补丁衣,换上硬帮布鞋,卷起铺盖、自带粮食,步行几十里,来到了吴满有的家乡,和陕北的乡亲们摸爬滚打到了一起。
毛岸英吃苦耐劳,脏活重活都抢着干,待人又和气,没有一点架子。平时的空暇时间还给乡亲们读报、讲故事,还教他们读书识字,传授新知识。很快就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喜爱。
毛主席在延安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加紧了对延安的攻势。延安形势越来越紧张,经毛主席同意,乡亲们恋恋不舍地又把毛岸英送回到了毛主席身边。
再次相见是,毛主席上下打量着儿子,见毛岸英一身灰土布褂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英雄结,英俊的脸庞闪着黧黑的光芒,高兴地说:“好啊!白胖子成了黑胖子喽!”
英雄父子总是这么从容而又简单、乐观而又风趣,任他雨打风吹,胜似闲庭信步,毛岸英经过与乡亲们的朝夕相处,越来越神似毛主席了。
05、学无止境求真知
毛岸英剧照
在“劳动大学”毕业后,毛岸英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为了了解中国历史,增加对现实理解的深度,毛岸英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系统地学习哲学、马列著作、中国历史,尤其是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等。
同时,为了更好地为革命工作服务,毛岸英泯然于众,旧衣素食,从不因自己是主席的儿子而搞特殊化。他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了解中国国情、深知人民疾苦、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的人。
毛主席父子
1946年11月,毛岸英随中宣部从延安撤到瓦窑堡一带,把自己的劳动和学习心得写信告诉了父亲。
1947年春,毛岸英根据父亲的指示去山西临县郝家坡搞试点的土改工作。毛岸英勤奋工作,在实际中表现出的政治思想水平,深受老一代和熟悉他的同志的好评。
难能可贵的是,毛岸英并不只是按部就班,他在工作中会经常自我总结和自我思考。他写信给毛主席说,两个月土改工作的收获比蹲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他还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见解和观点,表现了很高的政治觉悟。尤其他提出了“没有群众的监督,没有民主,干部便必然变坏”的观点,让毛主席非常欣慰。
毛主席、刘思齐和毛岸英
1947年8月,毛岸英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工作会议。10月8日,毛主席致信毛岸英,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有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显然,毛主席是在给毛岸英灌输一种有大爱的家教,这也让毛岸英受益匪浅,成为一个更加纯粹而坚定的革命战士。
1948年,毛岸英被调往山东渤海地区阳信县沈家油塘乡张集,参加土改复查工作。毛岸英谨遵父亲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口号,实事求是,灵活公正,表现了较高的政治水平。就连周总理后来在中央机关的会议上毫不吝啬地对毛岸英的高度评价:毛岸英同志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一些意见是正确的,很有学问,攻读了不少马列著作,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1948年5月,毛岸英再次和父亲相聚于西柏坡。同年12月,毛岸英进入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学习,为党中央、毛泽东安全进入北平做准备。
毛主席在西北坡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岸英被派为先遣部队提前入城,负责安全排查工作,为党中央安全入城做好准备。
因为当时中央领导人计划暂时住在颐和园,而园围墙外还有原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地堡、火力点,安全隐患极大。
毛主席与民主人士
3月24日,毛岸英接到通知,说中央领导和毛主席第二天下午就要进驻北平。可颐和园周围的排查工作还没有完成,毕竟光沿着颐和园的围墙走一圈就有18公里长,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保证颐和园的绝对安全,毛岸英和其他战士5人一组,手挽着手,并排把颐和园所有的道路全部踩了一遍。
从此,毛岸英终与父亲一起住在了北京,一起共商国是,筹备开国大业。当然也会共话天伦、其乐融融。
06、拒绝舅父显刚正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无比庄严、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毛主席成了新中国当之无愧的最高领袖。很多亲友企图通过毛主席父子的关系来谋求职位和名利,这其中就包括杨开慧烈士的哥哥杨开智,他是毛主席的大舅哥,是毛岸英的亲舅舅。
他曾在第一时间写信给毛主席,要求毛主席安排他在湖南就任一个“厅长级别”的职位,大公无私的毛主席直接回信告诉他“不要让政府为难”,并命令湖南省政府不准对杨开智搞特殊化。
杨开智
求官未果的杨开智余心不死,又托人找到了毛岸英,希望毛岸英能给他安排工作。对于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亲舅舅的不正当要求,毛岸英义正言辞地在给表舅向三立(杨开智的中间人)的回信中说道,他替舅舅感到羞愧,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就是因为不搞特殊化,新中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没有“皇亲国戚”,没有“特权主义”。
在信中,毛岸英还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得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现在也许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
一身正气
但是,毛岸英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一样的人,公正但并不无情。后来,曾和他一起坐牢的保姆陈玉英也来信诉说家庭困难,毛岸英就慷慨相助。但他还是按照国家的政策,向组织申请报告去合理解决,并没有用自己的所谓身份去谋私情私利。
毛岸英大公无私的行为彰显了毛主席伟大的革命情怀对其的教育和熏陶作用,他的这种政治成熟也让毛主席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07、壮烈牺牲天下悲
抗美援朝大动员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主席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无上魄力宣布“抗美援朝”,号召全国人民保家卫国。
毛岸英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决要求入朝参战。主席的儿子要上前线?一石激起千层浪,毛主席身边的人纷纷阻止和奉劝,不让毛岸英入朝作战。但毛岸英意志坚定,不愿放弃。
谁不知战场的凶险?
在毛主席设家宴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元帅饯行时,毛岸英再一次主动要求“彭叔叔”带他去朝鲜。但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包括负责保卫工作的李克农极力阻止,谁都知道,这次战争凶险万分,毕竟即将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火力最强大的美军。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牺牲了很多人,再不能让毛主席的亲人有任何闪失和危险了。
可毛主席掷地有声地说:“我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哪个战士不是爹妈的孩子?不能光叫别人的儿子上战场,我毛泽东的儿子躲在家里,他不去谁还去!”
毛岸英电视剧
因为毛岸英懂俄语、英语,过去又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所以便安排他在彭德怀元帅身边工作,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并当选支部书记。但除了志愿军的几个高层领导,其他人都不知道毛岸英的身世,都觉得他是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彭总入朝时,为了和驻朝鲜的苏联顾问取得联系,身边需要一名俄文翻译,原定的张伯衡同志分身乏术。一时之间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毛主席知道情况后立刻就说:“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因此,彭德怀说毛岸英是“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抗美援朝时期的彭德怀元帅
1950年11月25日,朝鲜战争的第二次战役打响。“彭总作战室”所在的大榆洞因电波频率过于密集,被美军锁定为重要目标,遭到狂轰滥炸。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总是有名的猛将,性子刚烈,誓死不退。这是中共内部人尽皆知的事,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因此曾多次电报提醒彭总要注意敌人的空中轰炸,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11月24日,毛主席就再次致电彭德怀等人:“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
毛岸英烈士墓
志愿军司令部在接到电报后,也决定:除作战室值班人员外,其余必须进矿洞内隐蔽。为了劝彭总离开,毛岸英还向洪学智出了个主意——把彭总随时都离不开的作战地图提前移到防空洞里去,才连拉带拽地把彭总拖离作战室。
11月25日这天,毛岸英和高瑞欣、成普、徐亩元是作战值班员。美军飞机突然袭击,投下了大量的燃烧弹,正好击中了作战室的木板房。因为当时毛岸英与高瑞欣正在专心收拾作战地图和文件,又距离门口较远,等他们意识到要往外冲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只在一瞬间,作战室便化为了灰烬,毛岸英和高瑞欣也壮烈牺牲了。事后,在两具遗体中,依据一块苏联手表才辨认出谁是毛岸英。
毛主席当时毫不知情
毛岸英牺牲的当天,彭总就悲痛万分地把消息告诉了周总理。但毛主席当时身体欠恙,又在全力地关注、指挥着朝鲜战争,周总理与刘少奇等同志商量后,觉得暂时不适合让毛主席知道这个噩耗,便压下了电报,没有告诉毛主席。
直至1951年1月2日,毛主席的身体有所好转,朝鲜战场的形势也胜利在望了,叶子龙等人才奉命在万寿路新六所的一楼休息室向毛泽东报告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据闻,毛主席听到消息后,立即怔住了,一声不响地抽着香烟,欲哭无泪。身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低着头、屏住呼吸……
过了许久,毛主席才肝肠寸断地发出一声叹息:“哪有打仗不死人的,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毛岸英同志永远留在朝鲜了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之后,党中央决定把毛岸英烈士的遗体运回中国安葬。还是毛主席以至高无上的情怀接受了彭德怀元帅的建议,说:“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也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的牺牲是光荣的。不能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就特殊,就让他和其他志愿军一起葬在他们战斗过的朝鲜吧……”
一代英魂永留海外,伟大领袖大公无私,时至今日,毛岸英烈士的牺牲依然让人感到心痛不已。
8、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江青、毛主席、毛岸英、李敏、李讷
毛岸英烈士的牺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是共产党人最伟大的情怀,是毛主席最无私的胸怀,是父子关系最动人的篇章……
毛岸英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长子,童年时代就随母亲入狱坐牢,少年时代流浪街头,青年时期又在异国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回国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红色后代中的第一人,是永不褪色的榜样!
毛岸英牺牲时年仅28岁,而他的档案里却没有任何立功的记载。一个国家领袖的儿子,用这样堪称典范的壮举,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国家和时代。这种超越生死、超越名利、超越私欲的大爱无疆,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刘思齐看望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英灵更是时时刻刻在拷问、审视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和信仰。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主席面对丧子之痛的那一句“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这种悲壮中透露着自豪,无奈中透露着无私,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如今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也请感恩地铭记和缅怀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唯有烈士最是动人心弦的。谨以此文纪念永垂不朽的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