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全国政协接待室内,两位农民模样的人走进了接待室,寻找工作人员。一个年约八十的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袄,戴着狗皮帽,手持拐杖,显得十分苍老。他身边陪着一位中年男子,二人直言要求见杨成武。工作人员见状,热情地问:“老乡,您和杨副主席有什么关系呢?”老人回答:“我是40年前的老房东,我叫邢金生,你们提到我,他自然会记得!”
工作人员听到老人提到是杨副主席的老房东,立刻将消息报告给杨成武的秘书。很快,秘书将这一情况转达给了杨成武。杨成武听后十分激动,连忙问道:“金生大哥还健在吗?赶紧安排他们见面,越早越好。”他还叮嘱秘书,要为他们安排住处,并确保他们得到妥善的照顾。
3月28日下午,这位85岁的邢金生乘车来到北京后海南沿的大院。车子缓缓停下,老人刚下车,杨成武与妻子赵志珍便迅速迎了上去。杨成武搀扶着他,激动地说道:“金生大哥,欢迎你来北京!”赵志珍也笑着说:“我们好久没见,真是太想念你了!”三位老人依然记得40多年前的点滴,那段革命情谊深深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烽火岁月的相识
那是1940年,华北的北岳、平西抗日根据地炮火连天。日军调集了7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扫荡”,企图一举摧毁晋察冀八路军主力。在这艰难的时刻,杨成武正率领独立1师按照军区的部署与敌周旋,在河北的曲阳、唐县、涞源、易县等地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就在他带领部队前往五峰寨执行反“扫荡”任务时,杨成武突发疟疾,几名八路军战士护送他来到五峰寨疗养。正巧,赵志珍和4岁的女儿易生也从敌人金坡驻地的危机中转移到了五峰寨,暂时住进一个名叫“不老庵”的地方。
五峰寨是一座险峻的高山,甚至比著名的狼牙山还要陡峭。赵志珍一家住的不老庵,四周仅有一户人家,环境幽静,周围简陋的土房隐藏在山中。此地离日军金坡驻点约20公里,东面则是二十五团的侦察连驻扎地。由于地理环境的隐蔽,这里被称作“不老庵格勒”,日军不敢轻易靠近。
久别重逢,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尽管这些日子常年难得见面,今天终于可以相聚,杨成武一家无比欣慰。然而,赵志珍却对丈夫的病情心存担忧,唯一的孩子易生却无忧无虑,活泼快乐,似乎未被战火和动荡所影响。
房东金生与往事
当时,杨成武一家住在金生兄弟家。金生,年约三十,瘦黑、单身,弟弟已成家立业。兄弟二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憨厚质朴。当地人亲切地称赵志珍为“老姑”,称杨成武为“姑夫”,杨成武和赵志珍则像亲兄弟一样,把金生称作“大哥”,弟弟和弟媳则分别被称作“二哥”和“二嫂”。
就在杨成武准备休养几日时,他的疟疾突发,第三天早上,正当他坐在炕上吃早饭时,门被急促地撞开,警卫员曾荣昌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敌人来了!”紧接着,东山梁传来枪声。杨成武放下饭碗,迅速问:“敌人怎么回事?”侦查员告知,敌人从金坡据点出发,正与我军的二十五团交火。
局势急转直下,杨成武命令警卫员派人赶到东山梁了解情况。敌人已开始使用掷弹筒,炮火不断。没多久,田双喜和二十五团的指导员赶到,紧张地催促:“敌人似乎是冲着你来的,赶紧走吧!”
与此同时,敌机俯冲而下,炸弹轰然爆炸。易生被吓得大哭,杨成武急忙抱住她,赵志珍则焦急地推着丈夫说:“你先走,别管我们!”金生大哥也催促:“赶紧走,老姑和孩子们我们照顾着!”敌人已经逼近,东山梁的枪声愈加猛烈。杨成武不顾一切,大声喊道:“走!”随着一声令下,他带着家人快速撤离。
生死时刻的坚守
杨成武带领大家穿过山梁、渡过小河,战斗依然在身后进行。虽然他们幸运地躲过了敌人的追击,但从山头回望,不老庵的四间房子已经熊熊燃烧,敌人正在肆意摧残。
杨成武心中不禁一紧:“志珍和金生他们可能出不来了。”此时,他的疟疾再度发作,浑身冰冷。那晚,他们藏匿在天津沟的山梁上,直到第二天黎明。杨成武通过电话得知,部队正在派人寻找他们。经过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抵达废墟,但金生依旧安然无恙。
金生大哥笑着指向远处废墟,说:“我们没事,老姑也安全。”他指着角落里的石洞,说:“敌人找不到我们,房屋被烧掉后,他们就离开了。”
重逢与深情
几十年过去了,杨成武始终未曾忘记这位曾在五峰寨挺身而出的老房东,金生也常怀念曾经的日子。尽管年事已高,金生依然在怀念着与杨成武的旧情。他的侄子曾劝他放下这个念头,但金生决心再次见见老朋友。
当金生终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时,杨成武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金生大哥,欢迎你!”他们重逢时,邢金生眼中闪烁着泪光,激动地说:“师长,你还是老样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成武夫妇用心接待了金生,和他一起共进晚餐,敬酒、聊天,情谊深厚。餐后,大家一起拍了照片,定格了这份岁月与友情。
临别时,杨成武送给金生三本回忆录,叮嘱他:“这些书你一定要保存好,给家人和乡亲们看。”金生虽然不识字,但他坚定地表示,会让孩子们为他读。
金生离开时,杨成武再次叮嘱他:“有困难一定告诉我,我们永远是朋友。”金生回头望着杨成武和赵志珍,含泪说:“以后有机会还要来北京看你们。”
随着车子驶离,杨成武和家人站在门口,挥手告别那位曾在生死边缘守护他们的老朋友,目送他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