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
就例如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选址争议,自规划之初便成为舆论焦点。
距离市区42公里的胶东国际机场被戏称“高密机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也有网友提出“机场距离市区实在太远,行程耗时太长”的疑问。
然而,若将视角从单一城市扩展至“青岛都市圈”的战略框架,这些所谓争议的背后,实则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逻辑。
首先胶东国际机场其位于青岛市郊,距离市政府大约40公里,而到潍坊高密的最短距离只有15公里。这样的位置对于青岛的主城区来说,确实有一定距离。
然而,若将目光放在整个“青岛都市圈”的视角中去看待这一项目,就会发现它并没有偏离中心。
在考虑整个“青岛都市圈”的发展需求时,胶东国际机场并不是被“孤立”的项目,实际上坐落在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地带,通过连接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使其辐射范围更广泛。
山东省《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胶东机场需服务“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五市协同发展,其选址恰处胶东半岛几何中心,通过高铁30分钟直达潍坊北站、1小时覆盖烟台、威海,成为区域共享的“空中门户”。
2024年,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累计完成运输航班19.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618万人次,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13%、22%;货邮吞吐量完成27.9万吨,同比增长7%。
作为山东目前唯一一座4F级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所匹配的是整个“青圈”,而不仅仅局限于匹配青岛。
换言之,"青岛都市圈"其发展不能只靠内循环,更需将触角更多的伸入陆地、深入腹地、打开空间进行外循环,从而引入更多的增量资源。而在这一过程中,胶东国际机场就是青岛形成外循环的最大门户之一。
事实上,枢纽位置争议本质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阵痛,从“单核扩张”到“多极协同”,需打破行政壁垒,强化交通、产业、政策的全域统筹。而胶东机场的“青潍空铁快线”规划,正是这一逻辑的积极延伸。
考虑整个“青岛都市圈”整体的发展需求,胶东国际机场都在通过自身功能定位与区位优势,不断融入新的交通网络之中,推动区域发展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