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建烈士
在新中国创立的艰苦革命史上,有无数热血男儿,为了实现让亲人、后代和同胞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而奋不顾身、前赴后继;也同样有来自祖国大地各个角落的女英雄们,为了实现与男儿们同样的理想抱负而练就奇技,血染疆场,于无形中推进了我国的革命进程,也在女性历史上无数次留下一个本不属于她们的形容词:悲壮。
在毛主席一家为革命事业先后牺牲的六位亲人中,最先牺牲的两位都是女性,一位是毛主席的结发妻子和亲密战友杨开慧,一位是先于杨开慧牺牲的、毛主席的妹妹毛泽建。毛泽建牺牲时只有24岁,是一位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可是她牺牲之前,却抱着别人家的孩子拼命地亲了又亲,其中的原因,即使今天的人们知道了,也无不为之动容。
01、人穷志不短的“菊妹子”
毛泽建于1905年10月出生于毛主席的堂叔毛慰生家,因为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她的乳名便叫“菊妹子”。因为父母的身体状况都极为不好,甚至连务农的力气都没有,菊妹子小小的便时常得跟着母亲外出,靠乞讨勉强度日。
品格高洁的菊花
1912年,由于韶山出现严重的饥荒,菊妹子家里更是入不敷出,生活举步维艰。毛泽东的父母因为家里没有女儿,便把这个苦命的孩子过继到自己家里当女儿,成了毛家三兄弟争相宠爱的妹妹,毛泽东给这个比自己小一轮(12岁)的妹妹取了个新名字:毛泽建。
到上屋场的新家不久后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两个小偷,见只有一个小女孩在家,便以为可以“畅行无阻”,问毛泽建家里值钱的东西在哪儿,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女孩儿直到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也楞是没有透露一个字。小偷只得悻悻而去,家人却从此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也对她更为疼爱了。
然而,养父母还没来得及把毛泽建抚养长大就在1919年和1920年先后去世了,这使得十四五岁的毛泽建又一次陷入了困境。无依无靠的她回到原来的家里时,亲生父亲也已经去世,只剩下已经失明的母亲和4个弟妹,最大的10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万般无奈的母亲把她送到杨林一户姓肖的人家去当童养媳。
年轻时的毛主席
那个年代的童养媳,实际上就是家里最没有地位的劳动力。她在那里每天不停地干活不说,还要时刻被婆婆“调教”,动不动就拳脚相加,甚至干活累得晕倒了,摔得头破血流,还被骂成是“偷懒”而挨打。
直到1921年春节期间,从北京回来的毛泽东在家里没见到妹妹,才知道了她的处境;又在见面之后听到她声泪俱下的哭诉,便决定把她从火坑里拉出来。毛泽建听到哥哥答应带她去长沙读书,立刻破涕为笑地说:“哥哥到哪我到哪”。尔后,毛泽东通过各种关系说服肖家最终同意解除这桩本就不合理的婚约。
毛泽建(剧照)
02、她的青春火辣辣
湘妹子身上大多有一股“辣”劲,毛泽建也不例外。历尽艰辛才脱离苦海的她,也自然而然地把火辣辣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当中。从小遭受的苦难和大哥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使她比大多数同龄女子多了一份思想上的成熟、进步和坚韧,却又不失那个年龄段的湖南姑娘特有的泼辣和机灵。
1921年春天,她在哥哥毛泽东的帮助下进入长沙崇实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夏天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断地向着马克思主义靠近。
毛泽建本来就聪明,而且在学习上又特别有韧劲、肯吃苦,原本几乎目不识丁的她,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学完了当时学校正常安排下来需要学五六年的课程,于1923年顺利考入了位于衡阳的湖南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湖南三师旧址
但“学习好”这一项根本不足以体现这位湘妹子的火辣性格。在长沙期间,毛泽建在学习之余,不仅去哥哥毛泽东等人讲课的夜校听课,还帮嫂子杨开慧打下手,去文化书社向人们推销进步书刊;不仅为我党在清水塘等地秘密召开的会议站岗放哨,还积极为工会印发传单、张贴标语,俨然一个“准革命家”的模样,深得哥哥毛泽东赏识。
1923年上半年,在何叔衡的介绍下,毛泽建在长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入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三女师”)之前,毛泽东为了妹妹安全起见,为毛泽建改名为毛达湘。入学后,毛泽建不仅担任学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还是湖南学生联合会的代表。
在三女师读书和工作的经历,使毛泽建的人生发生了质的转变。她不仅发挥了性格中从小就有的聪慧和坚韧,把湘妹子特有的火爆、泼辣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充分发扬了和哥哥们一样抵抗强权、为弱者和穷苦大众争取正当权益的正义感。
毛主席为鼓励妹妹刻苦学习而送她的对联: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当时,三女师的校长欧鸣皋在学生面前甜言蜜语欺哄学生,背后却伙同财务人员克扣学生的伙食费,毛泽建就带领同学们经过巧妙的调查掌握证据,揭穿了欧鸣皋的伪善面目,迫使他答应改善伙食。
欧鸣皋为了麻痹学生心智,请了个老和尚到学校讲课,作为学生领袖的毛泽建以犀利的辩才赶走和尚、质问得校长哑口无言,又与好朋友夏明衡(夏明翰的妹妹)一起带领先进学生冲进县政府,要求县长陈祺祥调走欧鸣皋。陈祺祥考虑到欧鸣皋的影响实在差劲,只得向上级呈报,免除了欧的校长职务。
此外,毛泽建在课余时间也从不闲着,不是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政治活动,就是组织同学们到校外的工厂演讲,揭露万恶的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不是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宣传和讲解马克思主义,就是组织同学们讨论国家大事,从而深刻认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给我国社会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毛泽建(中)与亲人们合影
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党在衡阳地区的后备力量得到了质和量的双重保障,夏明衡、朱近之等就是通过她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建虽然是名女学生,但是在革命工作中的胆量却丝毫不比男同学逊色。1926年,衡阳县长陈祺祥为了打击学生运动的热情,毫无正当理由地拘捕了一名学联的代表,妄图使其余的学生们望而生畏。
毛泽建才不管他那一套,立刻就充满豪气地组织整个衡阳县的师生到县政府示威游行,找县长理论。陈祺祥一看,领头的正是之前组织“请愿”调走欧鸣皋的学生领袖毛泽建,吓得拔腿就跑,被抓的无辜学生也终于得到了释放。
示威游行的学生队伍
都说南方姑娘温婉,毛泽建的性格里却充满湘妹子所特有的“辣”气和果敢。时代和社会难以为她提供岁月静好的安稳生活,她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革命工作的洗礼,成为一名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者和战士,也是她那个年代极为罕见的具有新思想、且智勇双全的新女性。
她的青春,和她火辣的性格一样,闪耀着跃动而耀眼的光芒。
03. 从“郎情妾意”到“伉俪情深”
在与外界不断地联系和交流的过程中,性格热烈而又善良的毛泽建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与来自湖南耒阳的陈芬互相暗生情愫,但他们却都为了工作而一直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陈芬比毛泽建大2岁,出身于湖南耒阳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不但是距离毛泽建所在的三女师不远的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男师”)的学生领袖,而且也是整个湘南学联的负责人之一,因此与作为湘南学联干事的毛泽建多有工作上的交集。
陈芬烈士
自诩“天不怕地不怕”的毛泽建,在工作上风风火火,在感情上女子特有的细腻,隐而不宣地对心仪的男生充满仰慕和崇拜。
1924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到衡阳工作之余,特意到三女师看望妹妹毛泽建,在她的宿舍里看见墙上贴了一幅字,上写着“踏平人间坎坷路,巾帼英豪赛须眉”。毛泽东问起字的作者,妹妹先是不好意思,接着便口若悬河地向哥哥介绍起陈芬的各种才干,语言中洋溢着她自己都未必察觉到的倾慕和喜悦。
作为“过来人”的毛泽东,自然明白了妹妹的心思,便在工作之余专门找到陈芬了解情况,没料到两人早已志趣相投,缺的正是哥哥这样的媒人。
毛主席和杨开慧
有了毛泽东的牵线搭桥,一双璧人于1925年冬天喜结连理,并服从组织安排,前往陈芬的家乡湖南耒阳开展工作。从此,二人将全部的生命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共同信仰的不懈追求中,不仅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和慰藉,在工作上更是配合默契,心照不宣。
他们回到耒阳工作不久,就巧妙地通过在集市上动员和组织群众,为被当地恶霸鲁庆煊(外号“鲁恶鬼”)毒打致死的佃户陈志秋鸣冤,迫使“鲁恶鬼”负责陈志秋的丧葬费,并对陈的家属给予赔偿。
这一举动,使人们对这对平日里只要在一起就亲密地手牵着手的小夫妻刮目相看,知道他们是和老百姓们一条心的人,也知道他们是为了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而工作。
牵手,便是一生
04、 “不爱红妆爱武装”
婚后的毛泽建并没有在家相夫教子,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而是与丈夫陈芬一起,成为我党在衡阳地区开展工作的得力干将。
也许是从小吃过太多的苦,加上长大后亲眼见到的土豪劣绅和反动军阀以及帝国主义对老百姓的残忍压榨和残酷迫害,也许是受到始终走在我党最前列的哥哥毛泽东的影响,这个妹妹“不爱红妆爱武装”,不但有胆量,而且有智慧、有能力组织和运用武装力量,巧妙地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成了令敌人闻丧胆的女游击队长。
毛泽建和哥哥毛泽东一样非常善于发动群众的力量。在担任衡阳县委妇女运动委员期间,她不仅在附近的乡村里组织开办农民夜校,帮助农民扫盲,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并宣传新思想,还组建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号召人们勇于抵抗剥削和压迫,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毛泽建画像
在素有“衡阳粮乡”之称的集兵滩开展的农民运动中,毛泽建最引人注目的成绩,不是为我党发展了多名党员和农民骨干,而是在由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为配合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发动的“马日事变”之后,率领当地农民奋起反抗,主动对卷土重来的地主武装展开进攻,并成功地拔掉了敌人的据点。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使“白色恐怖”在短时间内迅速笼罩了包括湖南长沙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卷土重来的土豪劣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耀武扬威、打击报复的好机会。在湖南等地,他们把农村原有的武装组织“挨户团”篡夺到自己手中,成为欺压百姓、镇压革命的反动工具。
蒋介石
毛泽建和丈夫陈芬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在政变之后深刻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作用,便以衡山原有的农民自卫军为基础,先后组建了衡北游击师和衡山工农游击队,陈芬在担任衡山县委书记的同时兼任军委书记,毛泽建则出任衡山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和游击队队长。
这位有勇有谋的游击队队长,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时而化妆成珠光宝气、光彩照人的贵妇,时而一副朴实无华、无精打采的村妇形象,在城乡、敌我之间巧妙周旋,神出鬼没地为我党刺探敌情、传递消息,令敌人闻之色变,却深感无可奈何。
毛泽建铜像
在毛泽建和陈芬的领导与默契配合下,横山县的农民运动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的革命低潮中依然有声有色:
毛泽建率领游击队在松林里摆下“疑兵阵”,通过诱敌深入的战术,全歼集兵滩“团防”局长钟亚阶和他的“清乡队”,保障了游击师的安全;又与陈芬夫妻搭档,巧妙地设计铲除了在衡山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县挨户团头子杨云西,为红军和家属的转移争取了时间。
毛泽建不仅成功破坏了敌人的通讯设施,率游击队炸毁了县衙门,而且果敢地处决了当地的大土豪赵水生和劣绅李善,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革命低潮中对前途深感迷茫的人们。
毛主席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看见一位女民兵扶抢的照片后有感而发: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的女民兵
主席的妹妹毛泽建,又何尝不是祖国众多“飒爽英姿”的女民兵一个深刻的缩影呢?
05、两次被捕,她是悲壮的女英雄
1928年5月4日,陈芬遭到同学张青山出卖而被捕之后,敌人畏于陈芬在当地群众中的巨大影响力,于第二天天不亮就迫不及待地将他秘密杀害了,还把他的头砍下来装在木笼子里,残忍地悬挂在耒阳的城门上“示众”!
听到消息的毛泽建此时已经到了孕后期,她只能强忍悲痛,率领游击队与敌人继续战斗,也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5月26日,井冈山的游击队将毛泽建成功营救了出来。但在敌人随时可能追上的情况下,即将临产的毛泽建为了不拖累大家,执意请求留在当地隐蔽待产。万般无奈之下,组织上把她安排在当地的一位孤老太太家里。
毛泽建剧照
不久之后,毛泽建产下一名男婴,她为孩子取名“艰生”。一心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她,还没来得及带孩子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甚至还没来得及享受一刻“初为人母”的喜悦,就被挨家挨户搜捕她,一直等着拿她邀功的挨户团再次抓捕了。和她一起被捕的,还有她出生不久的儿子,和孩子的姑姑、陈芬的姐姐陈淑元。
敌人觉得陈淑元没有多少价值,不久就释放了她,她想方设法带着小侄儿一起离开了监狱。敌人知道毛泽建是毛泽东的妹妹,也是曾经令他们闻风丧胆的游击师师长陈芬的妻子,急不可耐地想从她的嘴巴里得到关于衡阳地区共产党员的名单和一切活动情况。
于是,他们对毛泽建接二连三地轮番审讯、酷刑、侮辱、威逼、利诱,甚至许以“高官”的承诺。可是他们只知道她的身份是“毛泽东的妹妹”和“陈芬的妻子”,却始终没有理解这两重身份对于毛泽建而言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明白包括毛泽建在内的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他们为了套取情报而自导自演的各种“审讯”花样,在毛泽建眼里,不过是跳梁小丑自娱自乐的可笑伎俩!
国民党反动派的刑具室
敌人花了一年多时间,用尽各种手段,在毛泽建身上始终一无所获,反而常常被本来就口才极好的她骂得狗血淋头。敌人终于决定“不玩了”。临刑前,陈淑元来看望弟媳,奄奄一息的毛泽建对陈淑元说,想看一看儿子艰生。她哪里知道,可怜的艰生和她分开后几个月,就因为缺少食物而夭折了!
善良的陈淑元为了不让弟媳伤心,连忙跑到老乡家里借了一个差不多大的婴儿抱给毛泽建,毛泽建抱着婴儿又是哭又是笑,在婴儿稚嫩的脸上亲了又亲,陈淑元在旁边失声痛哭,直到毛泽建慷慨就义也没有告诉她真相。
儿啊!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你,实在是,为了让更多孩子不像你一样从小失去爸爸妈妈,为了让更多爸爸妈妈能够安心地抚育下一代,我们只能在革命的道路上坚持下去,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毛泽建的遗书,至今令人泪目
1929年8月20日,年仅24岁的女英雄毛泽建,戴着手铐和脚镣高呼“今天,杀了我一个毛达湘,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毛达湘站出来!”“中国共产党万岁!”,被敌人残忍杀害于衡山县马王庙坪,成了毛主席家中为了革命事业而慷慨就义的第一位亲人烈士。
毛泽建牺牲了,她在就义前留下一封遗书,我们至今能读出其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虽然艰苦但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我将毙命,不足为奇。在达湘个人方面是很痛苦的事了。人世间的苦情已受尽,不堪再增加。现在各处均在反共,这就是我早就料到了的。革命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作这样的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
06、 英雄身后事:为何毛主席不同意给毛泽建修墓?
毛泽建夫妇先后牺牲的消息,过了一年才传到哥哥毛主席耳中,毛主席含泪看完毛泽建的遗书,想着妹妹往日里的音容笑貌,半晌才强忍悲恸,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菊妹子的牺牲很可惜,她是一个好同志。”
很少在人前流露悲伤的毛主席在与斯诺的一次谈话中,也曾热泪盈眶地说:
"因为国民党悬了很大的赏格不论死活要缉拿我、朱德和其他的红军领导人,我家在湘潭的田地被国民党没收了。我的妻子和我的妹妹,以及我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两人的妻子和我自己的儿子,都被何键逮捕。我的妻子和妹妹被杀害了。"
毛主席
不难想象,毛主席在说这段话时,心中对故去的亲人们有着多么深切的怀念!
可是,在建国后的1951年5月,陈芬的外甥女陈国生(陈淑元的女儿)在见到毛主席时,请求通过当地政府拨款为舅妈毛泽建修缮墓地,却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毛主席考虑良久,对陈国生说:
“全国烈士很多很多,有千百万人。现在百废待兴,万事开头难啊。政府搞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哪有钱去修墓啊!对牺牲的烈士,我们纪念他们,怀念他们,等国家经济形势好转以后,我们要为他们修墓立碑,刻石铭功,让后人都记着他们。现在不行,国家还困难啊!我父母的墓也是一个草坟,有好多人建议重修,我不让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毛主席和他的妹妹毛泽建,以及为了革命事而先后牺牲的妻子杨开慧(1901~1930)、二弟毛泽覃(1905~1935)、大弟毛泽民(1896~1943)、侄子毛楚雄(1927~1946)和儿子毛岸英(1922~1950)五位亲人,不但是至亲至爱的家人,更是有着共同信仰和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志和战友。
毛主席和毛岸英
他们不曾把“小我”的世俗欢乐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而是时刻心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与需求,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而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即使在新中国业已成立,革命事业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为亲人、也是烈士修缮墓地”这种在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请求,也在毛主席用心良苦的“现在不行”之下被暂时搁浅了,因为当时的国家还很穷,需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更为需要的地方!
毛主席这样的决定,虽然令人感到心酸、无奈,但谁又忍心责怪他不近人情、不爱自己的妹妹、不想为众多革命烈士们刻石铭功,让后代“饮水不忘掘井人”呢?相信即使毛泽建泉下有知,也断不会责怪哥哥,因为他们的心意是相通的,超越时空,跨越生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07、结语和一些琐记
其实,在陈国生向主席请求为毛泽建修缮墓地时,毛泽建烈士的墓地还尚未找到。
毛泽建慷慨赴义后,灭绝人性的反动势力为了狠狠威慑衡山地区群众的革命热情,下令曝尸三天,不许为毛泽建收敛。但是如前所述,百姓们心里有自己的秤,他们知道谁是真正为了群众的利益在战斗。于是,当天夜里就有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毛泽建的遗体偷走,和一块写着“毛泽建”名字的青砖一起,悄悄安葬在衡山县郊、西溪桥头的草丛中。
半年之后,毛泽建生前的战友屈淼澄找到了当初安葬她的群众,在向他们表示感谢之余,连夜与工人一起秘密将烈士的灵柩移葬至附近“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巾紫峰下一处靠近公路的凹地里。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和破坏,人们刻了一块“民国十八年刊,毛达湘女士墓,原籍湘潭人氏”字样的青石碑,字朝下盖在棺木上面,并在紧贴着的土堆上种了几株映山红以便日后相认。
烈士陵园中的毛泽建墓碑
此后,由于长时间的动乱和日晒雨淋的侵蚀,毛泽建的墓地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40年后的1967年12月,在衡山县政府的全力动员下,人们才在一条公路上方、有棵大树的凹地里,偶然找到了毛泽建烈士的墓地!这位英雄的最后容颜,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流芳千载任风雪,独呈丹心报中华。”人虽有性别之分,英雄却无谓男女之别。身为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妹妹,毛泽建在哥哥的引导和影响下成为了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亿万人民的幸福,选择了一条与大多数女子迥然不同的、极为悲壮的人生道路。
她没有来得及好好体验从“妻子”到“母亲”这样一个堪称“女性特权”的角色转变,没有来得及亲眼目睹我国革命事业的节节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就成为了毛主席家里为了理想而牺牲的第一位殉道者。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即便如此,毛泽建也没有从当领袖的哥哥身上获得哪怕仅仅是“修缮墓地”这样简单的“特权”。毛泽建的一生,既像她的乳名“菊妹子”中的菊花一样坚韧、高洁,又像她的墓边种的映山红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遍野地顽强生长,绚烂夺目。
1976年9月1日,毛泽建烈士被迁葬至原墓地旁边的烈士陵园;2017年6月,毛泽建烈士纪念馆在湖南省衡山县开馆,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缅怀和纪念这位毛主席唯一的妹妹、湖南人们的好女儿、为革命事业和群众幸福全心全意奋斗一生的女英雄。她不仅是毛主席和家人的骄傲,也是湖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新时代女性群体的骄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建烈士的不朽事迹必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