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月子中心作为专业的产后母婴护理机构,迅速崛起并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资金链断裂和管理方面的双重考验让不少月子中心陷入经营困境。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吐槽月子中心护理不够专业、服务不到位,甚至不少避雷某家月子中心的帖子,从近些年的新闻报道来看,月子中心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如何走出行业困境,提升消费端的信任度以及更好的监管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面临资金链断裂、管理漏洞的双重考验

月子中心行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态,近年来发展迅速,作为一个重资产投入的行业,月子中心前期的建设、装修、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由于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不少月子中心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盲目扩张从而导致资金链紧张,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经营不善,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而且随着月子中心品牌增多,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中国母婴产业发展报告》,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月子中心的数量在过去五年内增长了近80%,而需求增长仅为40%-50%。从另一方面来看,月子中心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品牌众多但并没有明显的龙头品牌,部分月子中心为了吸引客户推出了低价促销策略,比如爱家月子中心主打的1.98万元“一对一”服务的价格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但由于成本投入较大,低价很难盈利,这种价格战策略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还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资金链紧张的状况。

除了资金以及经营问题外,管理漏洞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州市消委会发布的《月子中心服务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指出,产妇选择到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主要原因是月子中心能提供专业医学和护理服务,但仍有诸多服务细节需改善,存在消防安全缺陷、经营资质公示不规范,有些月子中心没有根据规定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及员工的《健康证》等,希望母婴康护设备及人员专业性提升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母婴服务。

由于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导致部分月子中心在运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交平台上有关人员培训不足、服务流程不规范、安全管理不到位等的帖子有不少,这些都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近几年频繁见诸报端以及前不久多家月子中心跑路的新闻深刻地揭示了管理失控带来的影响,这种服务体系的崩塌并非个别月子中心的偶然现象,而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行业中。

频繁关停、跑路,危机从区域蔓延到全国多地

近年来,月子中心行业跑路事件频发,使得事件从区域个案逐渐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危机,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前不久宁波鑫紫罗兰月子中心负责人卷款跑路导致17户已入住的产妇和新生儿被迫陆续离开,类似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屡见不鲜,不少月子中心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选择闭店跑路。

去年底厦门和泉州“静憩轩”门店在收取定金后突然关闭,今年初高端月子中心“悦子阁”因资金链问题卷款跑路,爱家月子中心于1月7日宣告破产,全国67个门店全部关闭,3月初,浙江杭州蜜悦月子会所、海豚湾月子中心、初蕊月子中心等多家月子中心门店几乎同时突然关停,甚至有的产妇连续遭遇两家关停,孩子刚出生10天就被迫搬出月子中心。

而这些还仅是发生在近期的事件,前几年也常有媒体报道月子中心跑路的新闻。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间,在厦门、重庆、成都、武汉、南宁、福州等多个城市,均出现过月子中心突然“关门跑路”事件。

月子中心跑路事件频发背后暴露出了行业监管缺失、资金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一般而言,市场上月子中心的费用动辄数万元,一些高端的月子中心费用均价可能会达到18万甚至更高,不同地区的价格差距比较大,但二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月子中心虽然主要消费群体为工薪阶层,性价比相对较高,但也基本在2万到10万之间,县城可能会稍低,但基本也在1万元以上,而且通常会交付比较高比例的预付款甚至全款。

这些预交资金如何监管,怎么得到保障值得关注。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部门对月子中心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月子中心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同时部分月子中心在资金管理和运营管理上存在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都可能为跑路埋下危机。



跑路背后的行业困境

前不久,宁波馨紫罗兰月子中心负责人卷款跑路成为月子中心行业乱象的一个典型缩影,让突然关停、跑路事件频发的月子中心再次走到大众面前。事发前,宁波馨紫罗兰月子中心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据消费者反映,入住月子中心的产妇一直享有配套的服务,但由于事发突然且没有提前通知消费者,导致部分已入住的产妇和新生儿无法及时得到妥善安置,事件爆发后所有服务强行中断,只留下了措手不及的产妇和家人,已经入住的产妇和新生儿不得已陆续离开,但有不少尚未入住但已交付定金的家庭面临无处退押金的问题。

而且跑路事件再次冲击了月子中心行业,仅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就有数十家月子中心陆续关停影响了不少产妇,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发布求助信息,行业的集中关停加剧了消费者对月子中心行业的信任危机,导致部分消费者在选择月子中心时更加谨慎和保守。

据报道,月子中心的倒闭、关停、跑路频发让消费者普遍不敢交高额预定金,迫使月子中心在收取定金预收款时不得不降低金额,有些原本收三分之一预收款约1万元的,现在客户普遍只肯交3000-5000元。

月子中心这个原本看似客单价很高的行业,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高客单价也没有让企业赚的盆满钵满。有着国内月子中心上市第一股之称的爱帝宫虽采用轻资产模式,但截至2024年6月30日其在全国12个城市有21家门店,且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6.6亿元。另一家准备冲刺港股IPO的圣贝拉去年底更新了招股书,其目前拥有72家高端月子中心,覆盖25个城市,从财务报表看,圣贝拉和爱帝宫同样处于亏损情形,尽管圣贝拉客单价16.88万元起,2021-2024年上半年在三年半的时间里累计亏损了12.53亿元。

孕妇、家庭受到多重影响

在月子中心频繁倒闭之时,不少产妇及家庭受到波及,消费者不仅要面临经济上的损失,还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原本应该一片温馨的月子时光瞬间化为泡影。

据报道,杭州赵先生的妻子预产期在4月初,在3月13日和萧山区海豚湾宝妈港湾月子中心签署了服务协议,并缴了1.38万余元的定金,但3月28日一早收到了公司经营不善无力支撑下去的消息,月子中心突然关门、交的定金没了下落,关键是即将出生的孩子及面临生产的产妇面临无处可去的遭遇,而其所在的维权群里有130多人。

同样的情况近两年时有发生,2023年11月,中山市洛奇宝贝江景月子会所突然宣布将进行破产清算,消费者称其6月份预订了位于中山二路岐江河畔的洛奇宝贝江景月子会所并交了一半定金,但11月中旬该月子中心突然宣布将进行破产清算,不仅自己退钱无门,连太太坐月子也要临时再找月子中心。而且数十位宝妈交付的定金、押金退钱无门,连已经入住的产妇也要被迫搬出;同年12月,厦门一家知名月子中心也突然停业,30多名孕妇遇“月子”难题,一名交了4万全款的孕妇预产期在次年1月,另一名交了6万多元的孕妇离预产期仅有一周时间,“月子中心欠薪、员工拒绝工作、老板联系不上”的消息传来,眼看生产在即,却不知道该如何安顿。

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网友晒出了同样的经历,有的宝妈称预定了某家月子中心交了一半的定金,最近收到月子中心关门的消息,现在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月,该怎么办?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月子中心的关停、倒闭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由于事发突然,已入住的产妇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护理服务,同时由于需要重新寻找合适的月子中心或自行安排产后护理,部分产妇还面临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压力,而且产妇可能因还会因为月子中心的倒闭而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产后恢复。此外,除了产妇本人外,对整个家庭也会有影响,家庭不仅需要承担额外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还需要重新安排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和照顾工作,给家庭成员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压力。

房租、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月子中心运营模式存隐患

当前月子中心普遍采用的运营模式存在诸多隐患,据了解运营模式主要包括直营模式、加盟模式和连锁模式等,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和运营,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以吸引更多客户。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低价竞争成为了许多月子中心招揽生意的主要手段,月子中心的定价门槛一般是万元起步,前面提到即便是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城,一般的月子中心套餐价格也要1.6万左右起步,高端的月子会所价格会更高,圣贝拉最高档的女王套餐100天服务价格高达84.8万,即便如此,仍有行业人士称“90%都不盈利”。

就高端月子中心来说,为了匹配较高的价格往往会在地理位置、环境、护理团队、餐食、产康等方面做文章,五星级酒店、独栋别墅几乎成为了各家高端月子中心的标配,圣贝拉的招股书显示,其月子中心主要设于高档酒店,也有部分设于独幢别墅,爱帝宫同样以独栋别墅为宣传点。但这同样带来了高成本,圣贝拉招股书显示,仅与一线城市顶级酒店的合作就使得圣贝拉的租金成本在2021至2023年间从0.71亿攀升至1.26亿,这意味着圣贝拉每年要将超过1/3的营收用于支付租赁成本。

在护理团队方面,高端月子中心也比较强调专业性,比如圣贝拉的护理模式是全护士制,且护士都是全职,专业护士而非月嫂成为不少高端月子中心的卖点之一,因为护士经过卫校专业的知识培训,而且护士招聘渠道、从业年限、是否持有双证等各个维度都要比月嫂专业,但昂贵的租金成本、医护人员成本、产后膳食成本等都将月子中心的利润一再压缩。

除了高端品牌,市场上也有不少性价比较高的月子中心,这些月子中心往往开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城市场,这些地方即便租金会更加便宜,但也同样面临巨大的人力成本开支,一家月子中心的人员构成中通常包括月嫂、保洁、销售、厨房团队、门卫安保等,此外还有食材成本、营销费用、水电费等,在空置房间成本、房租成本、获客成本等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行业想要盈利似乎并不容易。

月子中心行业监管仍属空白

近些年,国家陆续放开二胎、三胎生育政策,母婴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已经成为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选择,但月子中心行业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其监管中仍然存在无明确行业主管部门、无行业规范标准等情况,让消费者没法安心消费。

目前在政策层面,仅有2018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但该文件是推荐性标准不具备强制性, 2015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发布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但该指南也是指导性文件。

不过一些省市出台了地方性的法规以明确标准和监管职责,比如2023年,浙江省瑞安市确定卫健部门为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温州市产后母婴照料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全市月子中心签署浙江省首个行业自律标准,《办法》明确了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涉及卫健、公安、人社、住建、市场监管等近10家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2024年开展专项行动,督促对该市月子中心经营管理问题的治理,并联合多部门建立机制,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2025年4月,兰州市七里河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全区母婴“月子中心”食品安全集中约谈培训会,通过“培训+约谈”的方式提升辖区月子中心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

此外,汕头市澄海区、甘肃白银、天门市、湖北孝感市、山东东营等多地都曾对月子中心开展检查。但实际上月子中心行业一直存在准入门槛较低、不同服务项目分属不同部门监管、预付费资金监管不严等问题。

一般来看,月子中心会提供母婴照护服务、餐饮、住宿、产康甚至早教等服务,这可能需要办理营业执照、消防安全许可证等必备证照,还需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许可证、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等,而有些产康项目属于医疗美容范畴还需要办理相应的证明和许可证,相关人员也要持证上岗。但在行业里,月子中心餐饮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缺乏相关资质却擅自开展医疗类服务、消防标识不完善等问题屡屡出现。

由于月子中心会提供多种不同的服务项目,各个项目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从而形成了看似有多个部门颁发许可,但实际上监管力度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这些不足和空白导致部分月子中心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且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理。

行业需要回归价值

作为新兴的服务业态,月子中心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而倒闭潮得到来加剧了消费者对月子中心行业的信任危机,部分月子中心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且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理,而且不少月子中心在倒闭前并未提前通知消费者,也并没有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从爆出的多起闭店、跑路的月子中心事件中,均存在拖欠房屋租金、拖欠员工工资、产妇被迫搬走、押金退款无门、找不到负责人、维权艰难等的情况,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信任感。

从长远来看,月子中心行业需要告别野蛮生长模式,以价值服务来重拾信任。比如月子中心企业可以加强内部管理并建立更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防控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和服务流程规范化管理也很重要,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方式之一。

而在政策层面,则需要监管部门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力度以规范市场秩序,据了解,前不久《家政服务 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两项家政领域的重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月嫂、育儿嫂的服务有了政策背书,而月子中心相关的监管政策近两年有不少人大代表提出了相关的提案,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台正式标准,但市场秩序的规范已经迫在眉睫,只是不知具体政策何时会出台。

行业思考:月子中心虽然是一个新兴业态,但早在2000年国内就已有开业的,只是在近些年才爆发,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风险,盲目扩张、资金监管不力等是行业暴雷的关键,而服务不专业、诉求解决不及时、维权难成为消费痛点,影响着行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月子中心行业来说,或许告别挣快钱得思维,回归专业护理的核心价值才是出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