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古戍》

明·刘基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和自我修炼的历程!

这话看似深刻,实则暗藏陷阱。苦难被包装成必修课,修炼被塑造成唯一出路,这种论调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误解。

苦难从来不是目的,而是生命中的意外。

就像暴雨之于远行,人们携带雨具是为了应对,而非期待淋湿。将苦难神圣化,无异于把止血的绷带当作装饰品佩戴。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说得透彻:"我们忍受痛苦,是为了获得快乐。"

苦难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人们珍惜平静,而非让人们迷恋痛苦本身。

更值得警惕的是"修炼"这个词的异化。

它本应是自我完善的途径,却常常沦为自我折磨的借口。见过太多人把熬夜加班美化为"修行",把压抑情感包装成"成长"。真正的修炼应当如溪水打磨卵石,是自然的过程而非刻意的折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比苦行僧式的自我苛责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生命的真谛或许在于发现苦难背面的光亮。梵高在精神崩溃的边缘画出旋转的星空,贝多芬在失聪后创作出《欢乐颂》。他们不是歌颂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依然执着地寻找美。这种寻找本身,就是对"人生即苦难"论调最有力的反驳。

02

或者,善待自己,学会苦中作乐才是生命该有的态度!明朝诗人刘基,为此,在欣赏风景的时候,写下了一首《古戍》,表达了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

战火连绵的边塞,胡笳声在新筑的城墙下回荡如雷。放眼九州大地,仍似虎豹横行般动荡不安,四海之内,百姓们还未能安居乐业耕种农桑。天高地迥,乌云低垂仿佛贴着荒草,江面空阔,积雪覆盖着岸边的沙洲。但令人惊奇的是,野地里的梅花并未被战火焚尽,偶尔还能看见两三朵,在寒风中倔强地绽放。

这零星绽放的野梅,恰似乱世中不灭的希望。它们扎根在焦土之中,以纤细的枝条对抗着凛冽的北风,用暗香点缀着苍凉的边关。将士们巡逻经过时,总会驻足凝视这些意外存活的花朵——那花瓣上还沾着硝烟的黑灰,却依然保持着冰雪般的洁净。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野梅生长的断墙残垣间,渐渐出现了百姓的身影。他们趁着战事间歇,偷偷返回故土,在梅树旁搭起简易的窝棚。有人发现梅根处的土壤竟异常肥沃,便试着播下麦种。来年开春,焦黑的土地上真的冒出了青青麦苗,与再度盛放的野梅相映成趣。

边关的将领注意到这个奇迹,特意下令保护这些梅树。渐渐地,以野梅为中心,形成了小小的村落。每当胡笳声起,村民们便带着梅枝制成的护身符躲进山洞;待战火平息,他们又回到梅树下继续耕作。这些顽强的生命,就像那"烧不尽"的野梅,在烽烟中执着地延续着文明的星火。



03

刘基就是刘伯温。他是明朝朱元璋身边有名的谋士。人们熟悉他,多是受影视剧的影响,比如他的“神算”,也是是一位被神化的人物。

他是明朝开国元勋,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他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14岁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从师习春秋经;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

用现在的话来说,妥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由于生于元末,他看到朝廷昏庸腐败,屡受排挤,遂辞官归隐。

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被朱元璋请出山,颇有刘备请诸葛亮的意味。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启了正式的人生传奇。



04

这首诗写于他出山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时期。

在战火的洗礼中,刘伯温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这首《古戍》风景诗,透尽乐观,人生善待自己学会苦中作乐。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田野中的梅花,虽经战火焚烧,也不曾被烧死,还时不时地在枝头上开放着两三朵鲜艳的花朵。

这两句诗描写了野梅在战火中生长的情景,赞美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抒发了诗人对未来满怀信心和希望的乐观情绪。

战火虽烈,却烧不尽生命的倔强。那两三朵野梅,在焦土上绽放的不仅是花瓣,更是刘伯温心中不灭的星火。他策马经过硝烟弥漫的古戍,看见断壁残垣间有农人弯腰播种,听见焦枯的树桩旁传来新生儿的啼哭——这些细微的生机,都化作他笔下跃动的墨痕。



05

苦中作乐,人生本该要学会如此!

生活如同一杯浓茶,初尝苦涩,细品却有余甘。那些懂得在苦涩中寻觅甘甜的人,往往能在最平凡的日子里发现最动人的诗意。

记得有位老园丁,每日清晨都在小区里修剪花草。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总能在劳作时哼着小调。曾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快乐,他笑着说:"听着剪刀咔嚓的声音,看着杂乱的枝叶变得整齐,这不就是最好的音乐和画作吗?"原来,他把枯燥的工作变成了艺术的创作,在重复中找到了创造的喜悦。

在江南的雨季,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人们在屋檐下摆开棋盘,雨滴敲打瓦片的声音成了最好的背景音乐。他们不在乎输赢,只享受对弈时的思维碰撞。有位棋友说:"下雨天最适合下棋,听着雨声,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他们把阴郁的雨天变成了思考的良辰,在潮湿中寻得了精神的干爽。

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在病房里依然微笑的人。有位癌症患者每天都会在窗前摆弄一盆绿植,她说:"看着新长出的嫩芽,就觉得自己也在重生。"她把治疗的痛苦转化成了生命的礼赞,在病痛中发现了生长的力量。

苦中作乐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智慧。它让人在艰难处看见希望,在平凡中发现美好。正如一位禅师所说:"烦恼即菩提",生活的真谛或许就在于如何将苦涩酿成甘醇,将荆棘变成花环。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