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未久的三年疫情,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记忆,特别是“隔离”两字,几乎是一个新的定义。

著名作家、美学家蒋勋的新作《龙仔尾·猫》是我读过的有关于此的蛮特别的作品。

他在这本篇幅不大(10万字)的书里,将三年疫情隔离期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他以细腻笔触,在平凡生活里探寻生命真谛,让我们看到,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活得平和、充实。


很多人将隔离视为痛苦的枷锁,蒋勋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他在书中写道:

“隔离可以这么美好,保持社交距离,这么孤独。三年的时间如同在囚房里。大疫的蔓延,使每一个人成为囚犯,隔离在欲望的牢房里。而我的牢房,竟然是天地宽阔的龙仔尾。”

在龙仔尾,外界的恐慌与这里的宁静形成强烈反差。村民们依旧日出而作,插秧、收割、晒谷,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蒋勋自己呢,每天抄经、画画、看云,在稻田边观察农夫劳作,感受到他们被阳光晒得发亮的脊背上,那日光的和煦。

他由此明白,真正的自由,是与自然节律同频共振,生命最好的状态,是在喜欢的日常里,自渡自愈。

当我们学会用全身心去触摸生活的肌理,隔离反而成了照见内心的镜子。

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蒋勋还从一只流浪猫身上获得了深刻启示:

“宠”,不是囚禁。

猫咪来去自如,偶尔撒娇,更多时候独自在田埂上漫步。这种关系让蒋勋反思,人类总是试图占有、控制,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与世界的连接。

稻田里的麻雀啄食谷粒,却不会贪得无厌;溪流绕过石头,顺势而下,从不与阻碍较劲。

果实、茶叶允许鸟和昆虫吃,因为它们爱吃的,往往是最好的,只不过不能让它们吃太多。

就像采茶人懂得留有余地,我们也该学会与欲望保持距离。

当我们不再把疫情视为敌人,而是看作自然对人类的警示和提醒,就能像蒋勋在龙仔尾那样,安静地感受身边的一切,无所挂碍。

蒋勋说:

人生一世大概总有时被困,战争,贫穷,天灾大疫,都可能是困;职场不顺,情感坎坷,人事纠缠,也可能是困。


困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看待 “困 ” 。

蒋勋提到了我们中国人特别亲切的苏轼。

苏轼一生都被小人所困,仕途颠簸,被贬无数次,但每到一处都发现美好的事,他把惩罚作为福分看待,一路走到天涯海角,苏轼受福于困,也启发了后人对困的不同感悟。

“苏轼流放在困境中却可能是最好的功课。”

当我们被困在疫情中抱怨命运不公时,不妨学学苏轼,把困境当作提升自我的契机。

蒋勋在书中提到《易经》的“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疫情带来的困境,何尝不是生命的“困卦”?

在龙仔尾,他见证了农民应对干旱的智慧,凿井备旱、轮流放水,最终在六月的甘霖中迎来丰收。

这种“困而亨”的智慧,让我们明白,当把自己看作天地间的一粒微尘,便能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疫情放大了人类的恐惧,对死亡、失控、未知的恐惧。

甚至这是人类文明的常态:

“漫长的人类文明,恐惧成为统治的手段,成为辖制他人的手段。”

这一点,稍微关注一下世界局势,看看漂亮国的所作所为,就能明白了。

但在龙仔尾,蒋勋从猫咪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体会到了恐惧与信任并存的状态:

“勇敢负担,对弱势者的照顾,勇敢去爱,而不是无知的宣泄自己情绪的恨。”


当我们选择用慈悲和爱而非恐惧面对世界,即使身处隔离,也能在日常中寻得内心的平静。

《龙仔尾·猫》读起来很轻松,没有高深的哲理与华丽的辞藻,只有蒋勋对生命最本真的叩问。

正如蒋勋所说:“生命最好的状态,是在喜欢的日常里,自渡自愈。”这本书能陪伴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让我们“见山,见海,见自己”。

推荐你也读一读。

(网图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