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2日文章,原题:克服把人归类的坏习惯 在离开新加坡生活的这两年,我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在新加坡的生活和身份。当我在如今居住的澳大利亚珀斯的社会互动中感到迷失方向时,我会停下来思考哪些假设受到挑战,我又该以怎样的方式重新看待世界。
其中我面临的一个反思挑战是,我总是喜欢把事情和人分类的倾向。我想这与我在新加坡的成长环境有关。在那里,我们从小就学会“勾选选项”,在种族、性别、教育程度栏上打勾。除了将生活划分为工作、家庭、个人生活,我还会把人也划分为亲密朋友、工作朋友、关系友好但还称不上朋友的同事。当我认识一个新人时,我可能会根据他的职业、住在哪里、上过什么学校、说话方式等,在脑海中快速为他构建一个简化的人设。我总用“我其实是欣赏这个人的整体”来为自己辩解,但实际上,将人划入不同的框里会让我用特定的方式与之互动,似乎也更方便。
但在珀斯,我发现人们往往不会乖乖地待在我为他们预设的框架里:我经常忽略一些社交背景,造成误读场景。前几天,我看到一个穿着高可见性工作服的人,便对伴侣说,珀斯真的很平等,“在新加坡,穿这种工装的蓝领走进高级店铺,可能会被冷眼相待。”但伴侣告诉我,这个人可能是建筑公司或矿业公司的高管或老板。因为在工地,从学徒到老板,人人都穿高可见性外套。
有几次,我在澳洲朋友面前无意间说起某人“看起来不像土著人”,他们听了都惊讶地纠正我,说不应该用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他是否符合某种种族的刻板印象。但我发现自己仍很难不从大致的种族视角去看人。有一次,有辆车突然插队,我顺口问了一句:“是不是亚洲人开的?”结果惹得室友很不高兴。我也问起了室友的家族背景。他皮肤白、头发深,带着我有时听不太懂的西澳口音。他说,他的外祖母是土著。我问:“你认同自己是土著吗?”他答:“认同。”
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标签去贬低别人。当我意识到室友认同自己是土著人时,他“跳”出了我为他设定的那个框框。敞开心扉,接纳每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人。(作者蔡美芬,倪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