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头蹲在田边吧嗒旱烟,盯着灰蒙蒙的天直皱眉。



今儿个立夏,村口老槐树的影子都被云吞了,往年这时候日头早晒得土坷垃冒热气。“发不发大水,就看立夏”,这句挂在嘴边的老话,让村里人种地时总多瞅两眼天。可今年电视里说的“厄尔尼诺”“副热带高压”,像团乱麻缠得人心里慌。

记得十年前立夏那天下过场急雨,后来河坝差点漫了堤,玉米地泡得发黄。眼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蹦出“未来一周持续中雨”,老张头的旱烟锅子敲得石头当当响。



农谚说“立夏雨淋头,三伏水没牛”,可气象站的人又讲气候变了,老经验得掰开来瞧。

南边的老李头发来视频,他家鱼塘的水涨得快漫过埂,鸭子都往树上躲。



北边的玉米地却裂着口子,老汉们盼雨盼得夜里睡不着,直骂天公不睁眼。2016年发大水那年,不也是立夏前后阴沉沉的?

可今年的天,咋比那时候还闷?村东头的气象大喇叭响了:“副热带高压偏强,长江流域注意防范持续性降水。”这话听得人心里突突跳,老辈人传下来的“立夏东南风,大雨漫田垄”,还真应在了这东南风上?



可年轻人掏出手机查卫星云图,说水汽团比往年偏北,北方会不会也跟着涝?田里的稻苗才插下去,要是雨水没个节制,秋后的谷仓怕要瘪一半。

想起去年秋天那场干旱,玉米棒子只有半尺长,婆娘抹着泪说“立夏无雨,碓头无米”,今年可别重蹈覆辙。



气象专家在电视里比划:“厄尔尼诺衰减期,降水分布像块三明治,中间涝两边旱。”这话听得老张头似懂非懂,他只知道,田里的泥脚杆比任何数据都实在。村口的水潭子眼见着涨起来,浮萍都被冲到了岸边上,老辈人说这是“水抬龙王”的兆头。

可镇上的技术员开着车来村里,说要装什么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老张头摸了摸后脑勺:“老辈看天,如今看机器,到底哪个更准些?



”新闻里播着南方城市内涝的画面,汽车泡在水里像浮着的火柴盒,让人看着揪心。北方的水库却还见底,管理员盯着水位线直叹气,这雨咋就偏了心?农谚里的“水没牛”是个比方,可真要雨水破了纪录,多少人的家当要打水漂?

我个人觉得,老辈的话像面镜子,能照见过去的经验,却照不穿今天的天。

气候变了,天老爷的脾气也琢磨不透了,种地的人得把眼睛多往两处看——既瞅着老辈的农谚,也盯着现代的预报。

就像村西头的老王,既在田边插着老辈传的“看云识天气”图,又在手机里装着气象APP,两头都不耽误。

可不管怎么说,老百姓心里头的盼头没变:雨水别太少,也别太多,顺着节气走,让地里的庄稼吃饱喝足。

至于今年雨水到底会不会破纪录,咱且等着看——天有天的规矩,人有人的法子,只要多留点心,总不至于被老天爷打个措手不及。末了再念叨句老辈的话:“人勤地不懒”,哪怕天公不作美,咱多费点力,总能在土里刨出个好收成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