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已经变成主流了吗?

最近陈德容、房琪跨界搞唱跳闹得沸沸扬扬,傅首尔也从名嘴跨界去搞演技PK。

最让人惊掉下巴的还是李玉刚,竟然从歌手跨界去当导演,上个月底还捧了个奖杯回来!



其实李玉刚不是第一次做跨界了,

毕竟从一个餐厅服务员到歌手,再转换身份成反串演员,这一路的艰辛历程确实值得称赞。

还记得李玉刚在节目《星光大道》上,以男性的身份穿着花旦戏服出场,一开嗓便是惊煞众人。



从他正式出道后,经受的非议层出不穷,

有说他将戏曲改编为了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大力宣扬了戏曲文化;

也有人说如此改编是对戏曲的不尊重。

尤其是前些年和梅系传人梅玖葆也是争议不断,所以这一路李玉刚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梅派闹到无法收场?



逆袭之路

李玉刚虽说是在吉林农村家庭出生,可是父母从没因为贫困而放弃孩子的学业,

他从小品学兼优,18岁便考入了吉林艺术学院。

可是家庭的重担再也撑不住这高昂的学费,于是已经一只脚踏进大学校门的他只能悻悻离开。



李玉刚感叹命运的不公,却又无法向养育自己的双亲埋怨什么。

他一激动拿上200块就去到了长春,可还刚刚成年的他哪有什么谋生之路呢?

被逼无奈的他只能去到餐馆打杂,刚赚到第一桶金他就想逃离打工人被压迫的生活,

于是跑到深圳去开了家家政公司。



可是大城市的生意哪有那么好做,失败的他只能转头看向自己最喜爱的艺术之路,慢慢地他开始在小歌厅卖唱。

卖唱就需要学音乐,那时候可没有智能手机,MP3的价格更是遥不可及,

于是连一台录音机都买不起的李玉刚去到了音像店打工。



这份工作他异常珍惜,毕竟能随时听到自己热爱的音乐,还有时间学习唱法。

随着唱功的增长,李玉刚在夜总会歌厅卖唱是越来越受欢迎。

渐渐地他开始有机会参与一些演出,其中有一场因为女歌手的缺席却意外了觉醒了他的反串天赋。



直到2006年有人推荐他去《星光大道》尝试一下,没想到只是抱着试一试心态的他,却直接冲顶了年度冠军。

就这样李玉刚的逆袭之路正式开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服务员变成了全国观众心中的国粹代表。



那么看似顺风顺水又励志向上的他,又是如何被梅兰芳之子梅玖葆注意到的,又是为何与他结怨呢?

矛盾初始

就在李玉刚大火之时,有些粉丝直接拿出了梅兰芳与他比较,说他在现代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当时的梅兰芳。

李玉刚虽说同样是靠男旦表演出名,但是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把现代流行和传统京剧融合,

这创新虽让年轻观众喜欢,可在传统京剧中却并不算“正派”。



梅葆玖是京剧艺术的代表人之一,更是梅派最正统的守护人。

他继承了父亲梅兰芳的艺术,对京剧的要求以及品味自然更高。

在听说李玉被说成“现代梅兰芳”、“梅派传人”时,梅玖葆自然有些不悦,毕竟对于传统戏剧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冒犯。



在于唱功方面,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李玉刚的许多作品中他使用男女声交替演唱还会夹杂一些戏腔,唱功水平毋庸置疑。

可是他这种花活在专业戏曲人士看来,只是流行音乐的一种演绎方式而已,

与京剧演员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何况是梅兰芳家这样的大派系。



矛盾加深

随着《新贵妃醉酒》、《为了谁》等歌曲的发布李玉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可是走上成名之路后的他瞬间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李玉刚在媒体面前并不再谦虚行事,甚至还有人曝光李玉刚在梅葆玖面前说:

“我代表博大的梅派艺术”,惹来了极大的反感。



2009年,李玉刚在一个晚会上的争议性事件,成了他与梅葆玖矛盾加深的重要节点。

当时节目组在表演结束后说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夸赞话,

而李玉刚没对此谦虚回应,而是直接摆出一副默认的态度。



这种做法让梅葆玖特别不满,觉得李玉刚的态度是对梅派艺术的不尊重,直接激起了梅派粉丝和传统京剧爱好者的强烈反感。

这时候的李玉刚就算想澄清自己也只能算场面话,被热度冲昏了头脑的他确实还是有些孤傲的。



在梅派及传统京剧迷看来,这不是一次单纯的误解,而是李玉刚对自身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传统戏剧更是少了些深刻理解和尊重。

那么深究其中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李玉刚的“飘了”是因何而起。



自我矛盾

首先就是生活条件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李玉刚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

好容易在自己喜爱的艺术道路上做出了一些名堂,也有了丰厚的收入。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让自己持续受欢迎,既然观众喜欢这种传统戏剧和现代音乐结合的方式,那就只能持续创作下去。



他一方面想把传统京剧和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用创新方式推广传统文化,让其能被更广泛的年轻观众接受。

另一方面,这种创新方式不可避免地和传统观念冲突,自然就要接受这些非议。



市场导向和个人选择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自我矛盾点,商业化的需求和纯粹的艺术永远不能交融。

这或许也是梅玖葆不认可他的原因,毕竟当初的梅兰芳大师是真的放下了物欲之事,一心只想着传承纯粹的戏曲文化。



在李玉刚心中,就算他知道自己绝对无法与梅兰芳这样的大师相媲美,也只能咬着牙接受这样的谬赞。

毕竟有了观众的认可才能吧这碗饭吃下去,可是这样的吃相确实有些欠妥。



在艺术传承里,只有重视传统,才能真正创新。

梅葆玖终生坚守的理念或许并非适合所有人,但却是很多老艺术家至死坚守的底线。

直至梅先生去世都没能再与李玉刚有任何公开的沟通,不论是无可奈何还是有意为之,李玉刚确实演了一出“跳梁小丑”的自我闹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