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职务高低一直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名片。这与传统文化、制度建设有关,更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甚至到今天还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而一个人的职务高低变迁,与其际遇、时代都是分不开的。在特殊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从普通工人一飞冲天,短短数年便已经是二号人物成为了中央副主席,他就是王洪文。只不过对于王洪文而言,毛主席曾经是寄予了厚望的,也曾劝说他读一读《刘盆子传》。
奈何人一旦得势,难免不能自矜,而对于波谲云诡的政治,他的资历、背景乃至年龄都太过“年轻”是以自然就难免失势。
而在失势后,他亦是不能自持,每天打猎、吃喝、看电影。就连毛主席病重期间,组织上安排他负责照看,他也没事就去钓鱼,这自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他为何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在解释王洪文为何如此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只有明白他是如何从草根成为国家副主席后,才能真正解读他的选择。
王洪文是吉林长春人,他出生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刚发生没几年,日军在东北大肆掠夺,横行霸道,大量修建军工厂,同时大力开采东北的矿产资源,种植粮食,准备军事物资,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因此很多东北百姓都沦为了廉价劳动力,被抓到矿上干活,稍微放松一下就会被抽鞭子,干不动的,直接被枪毙。
出身贫农家庭的王洪文也经历了很多生活困苦,目睹了一些底层百姓的生活惨状,为了改变命运,他在长大后决定报名参军。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东北局势再次紧张起来,东北三省开始招兵,当时已经15岁的王洪文符合招兵年龄要求,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志愿军,跟着大部队入朝。
参军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他头脑机灵,反应迅速,在领导的安排下当上了通讯兵,成功完成了几次任务,得到了表扬,1951年正式入党。
离开军营后,他复员到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工作,和同事崔根娣结婚。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一辈子注定就在工厂工作的时候,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二个转折。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东北局势紧张,为了加强国防,组织上抽调他去崇明岛参与建设工作。
工作期间,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四年后他以保卫科干事的身份回到十七厂工作,成为了厂里的干部。
特殊时期到来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当时聂元梓接到了江青的命令,在上海联系当地干部开展运动。王洪文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参与进来。
1966年11月,上海成立了工人革命反抗指挥部,他被提拔为总指挥,在张春桥等人的指挥下,他带领一些人发起了安亭事件及康平路事件,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很快成为了名人。
1968年,他迎来了人生第四个转折点,以工人代表身份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期间得到了毛主席的特别接见,畅谈十多分钟。
毛主席得知他的情况后,决定提拔他,1972年,毛主席安排他到北京工作,一年后直接升为中央副主席。
从普通工人到国家副主席,他只用了17年时间,可以说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情况。
但他的快速提升引起了党内其他干部的不满,尤其是很多老同志,普遍对他有看法。
毛主席对此也心知肚明,对他做出了“政治上不强,威望不高”的评价。所以他从升为副主席到失去威望,其实只有不到两年时间,说到底还是他资历太浅,人太年轻,根本坐不稳这个位置。
1975年7月,毛主席安排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这等于告诉王洪文,不再有意培养他。
对此,王洪文也心知肚明,所以他决定换个生活方式,在中南海当一个“闲人”,整天没事就打猎、钓鱼、看电影和吃喝,很多会议也不参加。
对此,秘书萧木曾经劝他重新“振作起来”,但他表示自己的中央副主席身份并不被大家承认,有名无实,实在是不方便多参政。
1976年1月,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王洪文这才有了心劲,安排萧木准备讲话稿,争取重新主持中央工作。
但在1976年2月,毛主席任命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王洪文意识到自己彻底失去机会了,又回归了闲散的生活状态,不再多问政事。
但他毕竟行政级别很高,也不能置之不理,所以中央决定安排他负责照看毛主席的病情,做好安保工作。
但他在工作期间经常在外面钓鱼,也不让工作人员打扰他,还用气枪打鸟,可能影响毛主席休息。对此,不少人都对他感到不满。
其实理性来看,王洪文经历了这么多,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种行为会挨骂呢?
但他还是坚持要当“闲人”,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他已经猜到了江青和张春桥很快要倒台,他自己也会被抓,最好的选择是远离政事,成为大家眼中“没用的人”,想办法明哲保身,或许还能善终。奈何政治到底是波谲云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