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3 日,日本横滨 K-Arena 的夜空被一架虚拟轰炸机撕裂。
当陈奕迅在《人神斗》的旋律中张开双臂时,舞台大屏突然切入轰炸机空投炸弹的黑白影像,爆炸火光瞬间吞噬虚拟城市。
这段 10 秒片段迅速引爆中日社交平台,微博热搜 10 分钟内登顶。
纷纷都说:“Eason在日本投下第三颗原子弹。”
01
当天,陈奕迅正唱着《人神斗》这首歌,现场气氛热烈。
这首歌主旨是痛斥人类暴行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世界和平,人与地球和谐相处。
唱着唱着,歌曲即将结束的时候,陈奕迅停下了歌声,紧接着,背景音乐里传来了空袭的声音。
大家正纳闷呢,就看见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架轰炸机,那架势,就像要执行什么重大任务似的。
紧接着,一颗形似当年轰炸日本的 “小男孩” 核弹缓缓坠落,“轰” 的一声,爆炸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屏幕,仿佛白昼一般。
这一下,现场瞬间炸开了锅,台下观众有的惊得合不拢嘴,有的赶紧拿起手机记录这戏剧性的一幕。
很快,这段现场视频被传到了网上,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为啥这个画面能引起这么大争议呢?
02
关键就在于日本这个特殊的国家。
大家都知道,日本在二战末期遭受了美国原子弹的轰炸,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无数人因此丧生,这段历史对日本来说是一道深深的伤疤。
所以当这个轰炸机投核弹的画面出现在日本演唱会现场时,很多人觉得这是在揭日本民众的伤疤,是对他们历史创伤的不尊重。
有网友就说,这就好比去德国开演唱会,却播放奥斯维辛焚尸炉的画面,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也有人站出来为陈奕迅解释。
有知情人士透露,《人神斗》这首歌就是提倡保护环境的,最后这个原子弹的场景,其实是为了给后面一首歌《当地球没有花》进行铺垫,讲述末日之后的故事。
而且,播放这个画面并不是为日本而设计的,在这之前的演唱会都有这样的画面。
从整个演唱会的主题 “恐惧与梦想” 来看,整套视觉设计其实是在反思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
像战争、环境破坏等等,炸弹爆炸代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后面种树、幼苗破土等画面则代表着希望。
那日本观众现场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
03
据在现场观看的国内歌迷说,现场大部分观众是华人留学生和从国内去的游客,日本本土观众的反应其实比较平淡。
有在日华人观众表示,日本本土观众可能更关注音乐本身,对这个画面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愤怒或者不满。
这就有点奇怪了,按理说,最应该抗议的是日本观众。
可他们没当回事,反而是国内的网友们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一方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没必要上纲上线。
艺术本来就是用来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的,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
陈奕迅团队可能真的只是想通过这样震撼的画面,让大家更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不应该被过度解读。
目前,陈奕迅团队还没有正式回应这件事。
不过,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有人翻出陈奕迅以前的歌曲,比如《富士山下》,调侃说下次唱这首歌是不是要配火山喷发的画面,看能不能再上热搜。
还有人说,陈奕迅这是一边挣着日本的钱,一边 “侮辱” 人家。
但也有陈奕迅的粉丝表示,本来就喜欢他,经过这件事,更欣赏他了,觉得他有勇气用这样特别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理念。
结尾
陈奕迅事件再次证明,艺术与历史的碰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
面对舆论风暴,陈奕迅团队暂未公开回应,但知情人士透露,该画面不会从后续巡演中删除,因为“核心诉求未变”。
这一态度引发新一轮讨论:艺术家是否该为“可能存在的误读”调整创作?
支持者认为,妥协意味着“自我阉割”。
正如网友所言:“如果连战争画面都要避嫌,反战歌曲还剩下什么?”
反对者则呼吁增加“文化注释”,例如在投弹画面后加入文字说明,或通过舞台互动引导观众理解主题。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艺术究竟该服务大众情绪,还是坚持独立表达?
陈奕迅的“不妥协”或许给出了答案:艺术的价值,正在于激发讨论而非讨好所有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