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的“美元化”是个悖论吗?其画外音或是——制度“锚”动摇与资本的悖论选择。
2025年5月2日,正值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满月,尽管美国华盛顿仍笼罩在政治喧嚣之中,全球市场却呈现出一幅“错位繁荣”的奇异画面:美股九连涨,几乎收复全部4月跌幅;美债收益率剧烈波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当日报4.307%;加速“金融化”的黄金价格趋稳于每盎司3257美元附近;比特币报96,887美元。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美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意外萎缩0.3%,进一步佐证了市场对美国经济放缓的担忧。
是什么在支撑这场表面上的繁荣?或许真正的答案隐藏在一个更深层的矛盾结构之中:制度文明与交易文明的冲突,正逐步重塑全球资本的避险逻辑与定价锚。
巴菲特的“期权现金”与资本的悖论决策
资本逃避混乱,仿佛野兽远离火焰;但若火焰下有猎物,它也会逼近。
就在全球金融市场似乎再次陷入“上涨=安全”的错觉时,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回应。
在5月3日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直言:“未来五年可能会有用到这笔现金的机会,但现在还不到出手的时候。”
他口中的“这笔现金”已超过3470亿美元,创下公司现金储备的历史新高,反映其对高估值市场的谨慎态度。这一策略不仅关乎仓位选择,更反映出其对市场周期的深度理解。
正如其股东信中多次强调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巴菲特将现金视作市场非理性高涨时的“看跌期权”,为捕捉极端恐慌中的优质资产留出“战略弹药”。
市场普遍将这一持有现金的举措解读为“五年期战略等待”——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极致现金仓位,静候经济周期或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史诗级机会。
历史数据显示,每当股市泡沫逼近或地缘冲突骤起,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仓位往往迅速上升。
诸如,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危机前,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达390亿美元(1999年底),泡沫破裂后其逐步加仓消费、公用事业等传统领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于2007年突破44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其抄底高盛(50亿美元优先股)、通用电气(30亿美元优先股)等优质资产;在2020年疫情前,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峰值约1280亿美元(2019年底),随后其布局西方石油(2020年优先股)及日本五大商社(2020年—2023年逐步增持)。
其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创历史新高,也与当前高利率环境有关。短期美债收益率趋稳,本身就提供了安全稳健的回报,而无需盲目入市博取波动性红利。这种耐心、保守且具有弹性的现金管理模式,正是对当前“错位繁荣”与“制度不确定性”的冷静回应。
尽管市场普遍担忧现金长期闲置可能影响资产回报效率,但巴菲特坚持认为:“我们宁可暂时不赚,也不愿为了短期利润去冒我们不理解的风险。”
这一保守主义原则,也正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精髓所在。
有分析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巴菲特是否可能进行大规模投资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资产估值:巴菲特倾向于在资产被低估时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当前市场估值水平较高,可能限制了投资机会;二是市场波动性:高波动性可能带来更多投资机会,但也增加了投资风险,需要谨慎评估;三是宏观经济因素: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等因素也会影响投资决策。
虽然当前市场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巴菲特表示,如果出现“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他愿意投入2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进行投资。
制度锚的动摇:避险资产的“旧逻辑”瓦解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黄金、美债和美元分别承担“抗通胀锚”“信用锚”和“储备锚”的功能。它们代表着一个由制度信任构筑起来的避险体系。正如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若制度不被信任,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会受限”,避险资产的价值依附于秩序预期。
但这一逻辑,正在遭遇“交易文明”的持续干扰。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的关税政策反复摇摆,以谈判为本位,频繁释放非对称信号。这使得避险锚的选择不再依赖于制度承诺,而是来自对政策情绪的解读,“市场信仰”因此深陷困顿。
资本也不无迷思。事实上,目前不只是黄金在加速“金融化”,传统金融(TradFi)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也正在加速融合,暗示金融行业底层逻辑正发生深刻变革。
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加密风投机构Paradigm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传统金融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实验或研究去中心化金融。该报告调研了300位传统金融专业人士,涵盖传统银行、投行、支付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
数据显示,66%的传统金融机构已开始探索去中心化金融,远超早期“观望态度”,这表明去中心化金融的实用性(如结算效率、成本优势)已通过稳定币、国债代币化等应用案例得到了验证。
传统金融最关注的领域(资产代币化、借贷等)与去中心化金融成熟赛道高度重合,可能暗示传统机构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瞄准了已被验证的需求场景。
从微观层面的技术实验,到宏观资本行为的反常演绎,当今金融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制度与信任”的重构过程。
去美元化的“美元化”:资本的悖论行为
目前,美元指数虽在98—100区间内波动,但“去美元化”讨论的热度攀升。
4月22日前后,由于特朗普突然改口释放“暂缓关税”信号及美元资产估值修复预期,美股指数、美元指数双双反弹,比特币自8.7万美元上探至96,887美元,反映出资本在制度动荡中仍倾向“美元生态”的资产容器。
细究之,不难发现,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避险资产,强势上涨或代表在美元信任机制波动之际,部分资本开始“制度替代”配置;道琼斯指数连续九日反弹至41,317点,显示短期市场风险偏好恢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307%,即美债价格下跌,反映出资本在加大对美债的抛售;黄金价格维持高位盘整,市场观望情绪浓厚;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至7.21,展现出了中国资产相对稳定的吸引力。
这一现象构成一种“悖论”:在全球对美元信用产生质疑、美元霸权争议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资本却反向大规模流入美国市场及美元计价资产,甚至将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避险工具”纳入美元资产组合中。
这种“去美元化语境下的美元化”,正如保德信固定收益首席经济学家Tom Porcelli所言:“由于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的股市反弹感觉就像在坟场旁边吹口哨。”
尽管高盛预测未来12个月美国衰退概率为45%,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的衰退预测概率更是高达90%,但标普500指数仍然上演九连涨、比特币突破96,000美元,美元指数也回升至100附近,显示出市场情绪与经济预警之间的巨大张力。
其深层逻辑在于:资本虽声称追求制度稳固与规则公正,现实中却更偏好流动性强、深度充足、便于撤离的成熟市场。这种短期理性与长期不确定之间的张力,正促使新一代“定价锚”浮出水面:一是去中心化共识锚(如比特币)、二是区域主权锚(如人民币)、三是中性储值锚(如黄金)。上述三类“新锚”正在悄然塑造全球资本的下一代避险路线图。
错位繁荣
如果说,过去全球资本运行依赖“制度信用+美元规则”,而如今这一锚正经历结构性动摇,那么未来的避险逻辑,也将从“价格投机”向“制度信任”重塑。正如巴菲特所言:“你交往的人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资本也在选择自己的文明归属:是继续依赖旧有霸权体系,还是投向新兴制度锚所构建的秩序蓝图?
2025年5月,资本或许暂时恢复平静,但远未走出文明对冲的深水区。5月5日至11日这一周,可谓“超级央行周”——不仅有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利率决议(市场预期将维持利率于4.25%—4.50%不变),还有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瑞典央行也将公布利率决策。
在这样的密集政策周期内,即便各国央行多数“按兵不动”,市场也可能将对其过度解读,从而触发风险偏好的阶段性释放。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冷静观察:这一轮“错位繁荣”,究竟是资本的前瞻配置,还是又一轮被情绪推高的短期幻象?
(作者 欧阳晓红)
欧阳晓红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