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变脸”了。在持续数月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25%的关税后,他突然在5月4日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松口,称“将在某一时刻降低对中国的关税”,理由是“不愿伤害中国”。然而,这番看似示好的表态背后,却藏着一个居高临下的条件:中美贸易协议必须“公平”,因为“拜登政府曾因中美贸易损失一万亿美元”


一、特朗普的“施舍式”谈判:傲慢与焦虑并存

特朗普的“降关税”言论,表面上是对中国的“让步”,实则充满了政治表演的意味。他声称中国因美国关税“经济被破坏”“局势很糟糕”,并假惺惺地表示“不愿伤害中国”。这种话术显然试图将贸易战的后果单方面归咎于中国,同时塑造美国“主动缓和”的形象。但现实是,自2025年特朗普重启贸易战以来,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已从10%一路飙升至125%,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同样强硬,将美国商品的综合税率提高至84%甚至更高。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一边放风“降低关税”,另一边却在威胁加拿大,扬言要“提高对加拿大汽车的关税”,甚至暗示“加拿大应成为美国第51个州”。这种反复无常的政策,暴露出美国在贸易问题上既想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又不愿放弃霸权思维的矛盾心态。

二、中方的“打脸式”辟谣:不妥协的底气从何而来?

对于美方频繁炒作的“中美谈判”假消息,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在24小时内三次明确否认。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言:“中美未就关税问题进行任何磋商,更谈不上达成协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更强调,美方若真想解决问题,必须“彻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


中方的强硬态度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中国手握多重反制筹码:庞大的国内市场、全产业链优势、稀土资源垄断地位,以及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紧密合作,均削弱了美国关税战的杀伤力。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已因贸易战陷入困境——202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萎缩0.3%,经济学家警告若关税持续,全年衰退或达4%。就连美联储官员也承认,高关税可能导致失业率飙升,甚至被迫降息救市。

三、贸易战的真相:谁在“外强中干”?

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策略,本质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舆论战。通过释放“谈判烟雾弹”,美国试图转移国内对经济颓势的批评,同时向中国传递“妥协信号”。然而,这种策略早已被中方识破。从加征关税到炒作谈判,美方的每一步都暴露其战略误判:既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又高估了关税武器的威力。


反观中国,应对措施清晰且连贯:

对等反制:美国每加征一轮关税,中方均迅速提高报复性税率,甚至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多边突围: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加强合作,共同抵制美国单边主义;

产业升级:加速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技术突破,减少对外依赖。

四、美国的困局:盟友离心与国内反噬

贸易战不仅未能压垮中国,反而让美国陷入孤立。欧盟拒绝接受“3500亿美元能源换关税”的勒索,转而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加拿大、德国、韩国等盟友因关税冲击经济,纷纷对美发起诉讼或反制。美国国内商界和民众的不满也在升温——59%的民众反对高关税,12个州政府起诉联邦政策“滥用权力”。


结语:诚意不是口号,平等才是出路

特朗普的“降关税”姿态,不过是迫于经济与政治压力的权宜之计。若真想打破僵局,美国必须拿出实际行动:取消所有单边关税,停止“一边举大棒、一边喊谈判”的双标套路。正如中方反复强调的:“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这场贸易博弈的结局早已注定——霸权式的胁迫终将失败,而平等对话才是唯一出路。毕竟,中国等的不是特朗普的“施舍”,而是一个真正公平的谈判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