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文明之源。无论是“傍水而居,心自宽”的俗语,还是“上善若水”的比喻,都说明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水是自然的,更是人文的。它既是宜居的必要条件,又是“利万物”至高境界的代表。


图/云龙湖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有品格的,有水的地方就有流淌的诗意、澎湃的豪情。

水之阔

“一水渊淳绿不波”

“一水渊淳绿不波,四山玉立碧嵯峨。城头刍石黄楼赋,台上风云亦帝歌。”(宋末元初·李思衍《彭城》)绿水深沉平静无波,四周的山峰如碧玉般耸立,巍峨壮观。

“城上危楼江上城,风流千载擅佳名。水兼汴泗浮天阔,山入青齐焕眼明。”北宋徐州籍诗人陈师道《登彭祖楼》 描绘了江河交汇、浩荡奔流的景象,水面开阔似与天接。

苏轼《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中的“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记述了这样一个史实:宋金时期,黄河泛滥“夺泗入淮”,徐州城形成冈岭四合、一水环绕的生态格局。


图/故黄河

本着“河湖连通润彭城,人水和谐惠民生”的目的,结合“古风汉韵、平畴沃野、汴泗交流”的城市特点,2013年徐州开启国家级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久久为功,绘就“人水和谐”生态画卷。2017年建成江苏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形成了“九河(故黄河、丁万河、房亭河、闸河、玉带河、三八河、徐运新河、荆马河、奎河)绕城、七湖(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九龙湖、潘安湖、九里湖、吕梁湖)润彭”的水系新格局。


徐州市主要河流水系示意图

微山湖、骆马湖、京杭大运河相通,云龙湖、故黄河和京杭大运河相连,黄河、长江、运河文化交汇交融,“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河安湖晏、水清岸绿,润泽生活。


图/京杭大运河

水之润

“枕水窗开面面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城市的水性,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融入生活。与湖相依,傍湖而居,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图/云龙湖

徐州矿区存续140年,鼎盛时期有大小煤矿 300余座,被称为“百里煤海”。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原为权台煤矿和旗山煤矿采煤塌陷地,“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经过修复治理,拥有上万亩开阔水面和湿地景观的潘安湖公园,一碧万顷,秀色天成。

从"百年煤城"到苏北"江南",生态修复,久久为功。“功”在“徐州样板”给居民带来的宜居福利。云龙湖、金龙湖、大龙湖、娇山湖……大概没有几座城市能像徐州一样,让居民轻松地揽一片湖入怀,推窗即景,赏心悦目。

“人家多在藕花中,枕水窗开面面风。”(清·姚益敬《夏日戏作莲庄图》)古往今来,人们对水的宠爱从不避讳,对水岸生活的向往也不会终止。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喧嚣的繁华触手可及,自然的气息却越来越远离,寻一片净土回归自然,栖身湖水畔,成为都市人的渴望。在那里,人们回归本心,繁琐的世事归于一湾淡泊。


图/九里湖

水之势

“从一勺,至千里”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图/潘安湖

“上善若水”。水,至清至美至善。

4月24日,新华日报以《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在徐州,“品质民生”让人“暖暖的”》为题报道说,“促进养老服务更加可感可及”“兜牢社会救助底线”“做好特殊群体关爱”……徐州市民政系统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质效,“幸福‘徐’来·民政有爱”五大品牌建设跨上新台阶。近年来,累计销售福利彩票超31亿元,筹集市本级公益金超3亿元,“爱满彭城”“爱心助学”“福彩暖万家”,传递社会温暖、彰显公益力量。目前,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6家,基层慈善工作站2725个。“99公益日”网络募捐平台,上线推出了50个慈善项目,网络慈善走到江苏乃至全国前列。人人有责,人人可为,有情有义。

“信义老爹”杜长胜、“孝行天下”的周长芝……“好人文化”载体建设,从市到村四级全覆盖,“好人之城”,崇德向善。


图/“信义老爹”杜长胜

“从一勺,至千里。”(唐·刘禹锡《一七令·赋水》)水之势,澎湃向前,飞山跃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无形而有万形、融万物,聚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力,无往不胜。


图/云龙湖

水,让City更“City”。

(作者巴全东,系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首席编辑,江苏名评论员)


辣汤时评“五一”系列

作者 | 巴全东

摄影 | 李依航 程耀廷

编辑 | 李彦凝

一审 | 朱宸昕

二审 | 张 清 柳亦刚 孙剑

三审 | 王经波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