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袁军 巫玉萍】5月5日上午10时,我们一行八人踏入简阳市丹景山峰顶的佛兴寺,开启了“五一节”最后一场探寻千年古刹的旅程。



佛兴寺原名圣德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开山祖师俗姓江。相传,一位年轻僧人从成都东行登上丹景山主峰后,一边修行一边建寺,奠定了佛兴寺的前身。



三国时,刘备入蜀,将其收为皇家寺庙,命名为“圣德寺”,让阿斗在此读书、种树,张飞也曾驻扎于此。此后,历经南朝达摩祖师三弟子僧副传教,及隋唐宋元的发展,圣德寺在明清达到鼎盛,寺内建筑集儒、释、道三教道场于一体。然而,佛兴寺历经沧桑,寺庙全毁,直至1990年,释能松法师找到两块功德碑,确认遗址后重建寺院,“圣德寺”更名为“丹景山佛兴寺”。如今,佛兴寺正以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致力于成为佛教文化圣地和风景名胜。







游客们穿梭于佛院之间,漫步在小径上,沉浸在古寺的清幽静谧中,感受着每一处建筑、每一尊佛像所诉说的历史故事。临近中午,众人在山顶斋堂享用了别具禅意的斋饭。







下午,游客们参观了有着1700年历史、据传为刘备亲手栽种的古银杏树,还聆听了忠烈柏的传奇典故。



三国末期,魏国大军攻入成都,刘禅投降,而其子刘谌不甘受辱,先杀妻儿,后到刘备灵前自刎。庙祝感念刘备仁义,将刘谌三个儿子的首级埋葬于丹景山迎风坡,后来此处长出一株奇特柏树,远观为一树,近看是三株相依,在贫瘠干燥的土质中高大茂盛,它承载着人们对忠烈之士的敬仰,吸引着众多人前来感受忠烈之气。





此外,丹景山上还有与阿斗相关的“黄荆条子出好人”典故。三国时,秦宓在丹景山教导阿斗早读,见阿斗打瞌睡,便用黄荆条子抽打并教导他认真读书、继承父业。阿斗虽抵触,但“黄荆条子出好人”的说法却流传下来,体现了古人对教育方式的思考。















此次游览,我们领略到佛兴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简阳的文化旅游增添了别样色彩,也相信会吸引更多人对佛兴寺心生向往。











附1:简阳丹景山佛兴寺赋

丹景巍巍,屹立东川,佛兴古寺,踞于峰巅。溯其渊源,肇始东汉,圣德为名,法脉绵延。开山祖师,江氏之贤,始创兰若,佛光初灿。

三国之时,刘备入川,收为皇家,庙宇增焕。阿斗读书,高台遗篇,张飞练兵,营盘可瞻。更有仙姬送子之传说,鹿子凼边,灵韵翩翩。达摩弟子,僧副来传,南朝佛法,于此播衍。

隋唐宋元,继往承前,明清鼎盛,香火盛燃。大雄宝殿,庄严肃穆,观音玉皇,列位神坛。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十殿威严,信众诚虔。儒释道三教,共融一山,和谐共处,佳话流传。

古柏苍樟,翠影参天,银杏一株,东汉植焉。历经风雨,岁月千年,锯烧不死,硕果年年。然岁月沧桑,灾祸频连,火灾肆虐,文革遭难。庙宇倾颓,古迹几残,梵音不再,香火断烟。

幸逢盛世,佛法重兴,能松法师,化缘募金。重建庙宇,佛兴更名,药师殿起,梵宫再临。晨钟暮鼓,又响山林,善信云集,祈愿安宁。而今苗净法师,发宏大愿,复寺恢宏。古银杏畔,将矗伟殿,钟鼓齐鸣,福泽广覃。

五龙朝景,山势蜿蜒,奇幻胜景,天地奇观。寺周美景,如诗似画,游客信众,络绎来观。佛兴古寺,承载千年之历史,见证岁月之变迁。佛光闪耀,庇佑一方之平安;法雨普施,润泽众生之心田。愿此古寺,永传法脉,辉煌灿烂,万代绵延。





附2:“黄荆条子出好人”典故的由来

在三国时期,位于丹景山上,有一座专为汉昭烈帝刘备的太子阿斗所建的读书台,这里便是阿斗读书学习之处。

一年春天,丹景山上朝霞绚丽,四周弥漫着鸟语花香的氛围。当时,秦宓肩负着教导阿斗的重任,他带着阿斗登上读书台早读。秦宓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语重心长地对阿斗说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数尔曹;万般皆有用,不及读书高。”意在让阿斗明白读书的崇高意义,期望他能勤奋学习,将来有所作为。

然而,少顷秦宓因事离开再归来时,却看到阿斗在读书时打瞌睡。秦宓本就性情暴躁,见阿斗如此不认真学习,恨铁不成钢,顺手便从一旁摘来一根黄荆,使劲地抽打阿斗。同时,他一边打一边教导:“黄荆条子醒懒人,望尔读书要认真,立志继承父创业,巴山蜀水另翻新。”秦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阿斗清醒过来,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能够认真学习,将来继承刘备的大业,将巴山蜀水治理得焕然一新。

但当时阿斗对秦宓的这种教育方式满心抵触不满,他回敬道:“老师何必太认真,黄荆条子痛煞人。我与丹景传敕令,黄荆从此永不生。黄荆黄荆,死苗烂根,千年不准长,万年不许生。”阿斗觉得秦宓打得太狠,心中委屈,便赌气发出这样的命令。

说来也神奇,从那以后,丹景山周围真的再也找不到一窝黄荆了。“黄荆条子出好人”这一说法便由此而来,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表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适当的严厉和惩戒有时是必要的,能促使孩子走上正道,成为有出息的人,就如同当年秦宓用黄荆条子教育阿斗一般。 虽然阿斗当时对被打不满,但秦宓的初衷也是希望他能成才,这句俗语也承载着古人对于教育方式的一种思考和经验总结。











附3:忠烈柏的传奇典故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三国末期的风云变幻令人感慨万千。彼时,魏国大军如汹涌潮水般攻入成都,蜀汉局势岌岌可危,蜀汉皇帝刘禅无奈之下选择罢兵投降,宣告了蜀汉政权的衰落。

然而,刘禅之子刘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节。他心怀对蜀汉的忠诚与热血,不甘于降魏受辱,坚决不从父亲的投降之命。在这国破家亡的绝境中,刘谌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抉择。为了捍卫尊严,不给敌人施暴的机会,他忍痛先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又相继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那决绝的举动背后,是他对家国的深沉眷恋和宁死不屈的信念。

随后,刘谌提着妻儿的头颅,脚步沉重地来到供奉着祖父刘备灵位的庙子。在刘备灵前,他悲恸大哭,哭声中满是对蜀汉覆灭的不甘、对祖先的愧疚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哭罢,他毅然自刎而死,以生命诠释了忠烈的含义。

庙祝长久以来感念刘备主政川蜀时的仁义爱民,目睹刘家这少有的忠烈儿孙的悲壮结局,心中满是恻隐。于是,他冒着风险,收拢了刘谌三个儿子的首级,悄悄逃出了已然沦陷的成都,一路奔波,将首级埋葬于丹景山的迎风坡上。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不知从何时起,在埋葬刘谌儿子首级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奇特的柏树。远观此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仿佛只是一棵树,静谧而庄重。然而,当人们走近它时,才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三株大小相当的柏树紧密相依,宛如兄弟携手并肩。

丹景山的土质贫瘠,土壤干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其他树木大多长势平平,难以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但这株忠烈柏却与众不同,它高大茂盛,枝叶繁茂,傲然挺立,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那段悲壮的历史。

忠烈柏的故事在丹景山一带代代传唱,它承载着人们对忠烈之士的敬仰与缅怀。如今,这个故事吸引着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只为一睹忠烈柏的风采,感受那跨越时空的忠烈之气。 每当人们站在忠烈柏前,似乎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刘谌那坚毅而决绝的身影。



















附4:简阳丹景山佛兴寺的历史和现状:

历史沿革

东汉始建:佛兴寺原名圣德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开山祖师俗姓江。

三国时期:刘备入蜀时将其收为皇家寺庙,让阿斗在此读书、种树,并派张飞率兵驻扎于此,周边留存有“阿斗读书台”和“张飞营”等遗址。

南朝至明清:南朝时达摩祖师的三弟子僧副到圣德寺传教,隋唐宋元持续发展,明清时期香火达到鼎盛,当时寺内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等诸多建筑,供奉众多儒、释、道三教神像,曾管辖双流与简阳的大小寺庙六十余处。

近现代变迁:解放初期,僧众自行解散,后寺庙在几次火灾和文革中被彻底毁坏。1990年,释能松法师在杂草中找到两块功德碑,确认寺院遗址后开始重建,并将其更名为“丹景山佛兴寺”。

现状情况

建筑规模:目前佛兴寺有一个大殿,正面三跨开间,十八扇朱红色大门,门外有四根盘龙柱。此外还有药师殿、观音殿、斋堂、僧住房、居士住房等建筑,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 

寺庙活动:佛兴寺日常有早晚课诵等佛事活动,也会在重要节日如清明节举行祭祖大典等活动,吸引众多信众前来参加。

周边环境:寺旁古柏、樟树郁郁葱葱,还有一株树龄达1700多年的古银杏。寺周高山连绵起伏,似五条游龙奔向丹景山,形成“五龙朝丹景”的奇幻景观。

旅游发展:随着成都东进战略的推进,当地计划投入2.6亿元,以佛教文化、生态旅游为基础,全面升级佛兴寺,将其打造成为佛教文化圣地和风景名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