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64

“卖了房子把钱给我,我要开个人演唱会。”26岁的自闭症女孩小辰(化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小辰的妈妈林娟(化名)则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努力了这么久,为什么在女儿眼里,无论多少钱,都只有“花掉”一个功能?

小辰3岁半时,在沈阳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在接受干预后,顺利入读当地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今年6月,小辰即将大学毕业。

从小到大,小辰对钱的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可以买东西层面。林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想要让女儿明白“钱不只是用来花费,还可以存起来。”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今年,小辰大学毕业后即将迈入社会。林娟不敢想象,如果她找到工作,她的工资会以怎样的速度“蒸发”。作为普通的工薪家庭,林娟担心当他们老去,甚至离去后,只会花不会攒的小辰该怎么办?

采写|秧子

编辑|Jarvis


“只花钱,不攒钱,以后怎么办?”

去年11月,小辰奶奶跟家人提起,准备卖掉一套旧房子。小辰就念叨着说“奶奶卖房子,卖了房子把钱给我,我要开个人演唱会。”


这件事让林娟意识到两件事,一是小辰对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做多少事情,是有基本概念的;二是她根本存不住钱,多少钱她都有办法花掉。

这从她日常的消费习惯中也能看出端倪。

成年后,小辰学会了手机支付。林娟会每天给她的微信钱包里转20-50块零花钱,用作交通等基本开销。无一例外,这些钱都会被小辰全部花完。

每天除了基本开销,她会把剩余的钱在网上买各种自己喜欢的东西,识字卡、玩具、演出服装……“就没有过夜的钱”,林娟对小辰的“豪爽”倍感无奈。

有时,在路上看到餐馆里有自己想吃的美食,她就径直走进店里点餐,结账时钱不够,就会打电话给林娟,让她转钱支付。

放假小辰在家的时候,林娟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小辰手机上传来 “叮叮……”的支付提醒。小辰则盯着手机屏幕,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滑动,嘴里念念有词:“要这个识字卡,家里没纸了要买,这件演出服好看……”

“自闭症孩子眼里,钱是什么?是纸币上的花纹,是手机屏幕上的一串字符,是无意识的行为……”林娟对此非常抓狂。

“在她的意识里,钱不是用来存的,而是用来花的。对她来说,钱的价格、价值都无关紧要,钱唯一的定义就是花费。”

虽然每次金额都不大,但这种“无所顾忌式”的花钱方式还是让林娟心中的警铃大作。夫妻俩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平时消费也很节省,为什么女儿没有任何攒钱的意识?

她更担心的是,小辰这样“只花钱,不攒钱,以后怎么办?”


屡败屡战的“理财”训练

为了培养小辰的攒钱观念,林娟夫妇也想了不少办法。

面对女儿的行为,小辰爸爸提出了一个想法:让孩子通过劳动来赚钱,她感受到赚钱不易,说不定能提升她对钱的认知,慢慢学会省钱。

他们跟小辰商量“擦一次地,或者洗一次碗,就能获得10块钱报酬。”

听到有钱,小辰还挺开心,她会认真地完成每一次劳动任务,每次完成后就立马跟妈妈说“钱,给我钱。”

一开始,林娟会开心地支付“劳动报酬”,但她发现,小辰拿到“工资”后会很快花完,“赚多少花多少,完全没想过省一点。”

“既然她不能攒,我们就帮她攒。”每次完成劳动后,她不再立即支付报酬,而是攒到5天或7天后,再一并给她。拿到钱的小辰并不懂妈妈的用心良苦。还是很痛快地花完。

眼见这招不灵,林娟转换思路,试着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干预,“这次妈妈给你的钱,你先留着别都花了,这周攒50块,下周再攒50,要是你能攒到100块,妈妈就再奖励你100块,这样你就能挣200块。”

无奈的是,女儿面对“高额奖励”根本不动心。如果林娟没有按时支付报酬,她就像个复读机一样,不断念叨“钱,还有××块钱,给我”。

最初林娟以为小辰是对价格没概念,后来发现小辰买东西时,也会比较价格高低。她买的东西也不全是考虑自己,也会买一些家里缺的日用品。

“她单纯就是攒不住钱”,林娟说,钱在她眼中,唯一的属性就是“花掉”,存续、增值这些概念,似乎从未进入她的认知系统。

林娟认为,缺乏的这部分认知,可能跟她成长的过程有一定的关系。

小辰3岁半时因高烧导致语言退化,后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幸运的是,她的认知能力尚可,记忆力好,对艺术充满兴趣,并在干预后顺利入读普校。

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小辰初次接触了钱币的概念,知道了数值和基本用途——钱能买东西。林娟曾为此高兴,认为女儿的认知在进步。

但直到上大学前,小辰都没有独立购过物,林娟认为“她的能力还是不够,所以很少有让她独立花钱的机会。”

小辰上大学后,林娟才发现她无法内化金钱的价值与意义。对她而言,手机钱包里的余额,更像是一种可以即时兑换物品的工具,而非需要规划和珍惜的资源。


分阶段拨开金钱迷雾

小辰并非个例。

在谱系家庭中,教会孩子理解并驾驭“金钱”这个抽象而关键的概念,是一道普遍的难题。


大米和小米高级督导卢艳芬认为,金钱观念和理财能力是青少年期发展的重要技能,更是未来独立生活的基石。

但是,对于自闭症人士而言,理解金钱涉及复杂的认知(如价值判断、未来规划)和执行功能(如延迟满足、预算控制),这些恰恰是他们普遍面临挑战的领域。

卢艳芬建议,金钱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拆解成不同阶段进行:

01

学龄前:理解“交换规则”(付钱才能拿东西);

02

中小学阶段:理解“价值与有限性”(钱会花完,懂得节省);

03

进入青年期或就业前:学习更复杂的理财知识(工资分配、储蓄等)。

但她也坦言,普通孩子可能很早就能理解‘钱会花完’这个概念,但对于部分特殊孩子,这可能是要在不同年龄段下,拆解目标,不断练习的具体技能。

一些自闭症家庭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实践演练派:自闭症打工人小黑的母亲,从教他认识钱币面额开始,就带他去超市反复演练购物流程:选商品、看价格、排队结账、付钱、等待找零。通过大量实践,小黑最终能独立购物,工作后也能与父母约定,自行规划工资(虽然有时仍需借款)。

后果体验派:娘闰妈妈则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面对同样喜欢“买买买”的儿子,她将生活费按周发放,一旦提前花完,之后全家就只能吃素面。几个月的“素面惩罚”后,娘闰开始关注菜价,主动提出“明天吃便宜点”,逐渐学会了控制开销。

游戏启蒙派:森妈则在森森小学时,通过在家玩模拟购物游戏的方式,让儿子先熟悉流程,再带他去超市实战。她还逐步引导森森学习不同面值的组合支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

这些方法并一定适合每一个自闭症孩子,但我们希望可以大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思路。家长们需要弄清孩子花钱时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法。

文末互动

您或您身边的人,在教孩子(特别是特需孩子)认识和使用金钱时,

遇到过哪些困惑?

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小妙招?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和智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